原標題:織篢竹編:手工藝人堅守指尖上的“非遺”
近年來,隨著陽西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高度重視,越來越多隱藏在民間的經典技藝被挖掘。其中,擁有著百年歷史的織篢竹編技藝在今年被列入陽西縣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這項技藝如何傳承和發展?下面一起去了解一下。
在織篢鎮聯安村,郁郁蔥蔥的簞竹布滿整個村落,成為了竹編手工匠人首選的材料。已經有著四十多年的竹編經驗的村民申子堂,世代以竹編維生,這項流淌在指尖的技藝也得以傳承下來。申子堂告訴記者,從竹子變成竹編制品需要經歷采竹、破竹、編竹三大步驟,每一道工序皆需要足夠的耐心和技巧。
竹編傳承人 申子堂:
我學習竹編已經40多年了,以前竹器市場旺盛的時候,我一天可以編織8-10個竹籮,但現在手腳不如以前了,一天只能織2、3個。
與其他竹編不同的是,織篢竹編在編織過程中更加注重對籮筐的按壓力度和竹篾與竹條的連接性,這樣編出來的竹籮可承重100多斤重的谷物,實用性極強,常常吸引周邊地區的人前來采購。
竹編傳承人 申子堂:
我認為竹編對于生活是很有幫助的,作為傳承人,我會繼續保護好這門手藝。
據了解,在80年代,陽西竹編囊括眾多生活用具,竹器市場非常旺盛。每逢織篢圩日,擺賣竹器的可以布滿好幾條街。后來,由于塑料工業的興起,竹器漸為塑料制品所替代,織篢的竹器生產規模越來越小,竹編技藝的傳承面臨著一定的困境。
竹編傳承人 申子堂:
我爸爸那一輩的人熟通所有竹器的編法,包括竹籠、簸箕、竹兜、竹蓋、竹刷等等。但我們這一代很少人去學了,只會編籮。以前村里會編籮的人多達一百多人,但現在僅存三四人了。
針對織篢竹編技藝項目傳承所遇到的問題,縣文廣旅體局十分重視,將對非遺技藝的傳承進行立項,提供資金與管理上的支持,擴大傳承隊伍,進一步提高非物質文化遺產系統性保護水平。
陽西縣文廣旅體局文化遺產股副股長 華封犁:
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我們將繼續貫徹“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工作方針,切實提升非物質文化遺產系統性保護水平,讓更多隱藏在民間的“非遺瑰寶”綻放絢麗的光彩!
來源| 陽西縣融媒體中心.陽西廣播電視臺
文字|馮曉瑜
攝像|謝兆威
編輯|韓宏宇
原創保護 盜用必究
版權屬陽西廣播電視臺(微信號:GDYXTV)所有
本微信公眾號法律顧問:
廣東天穗律師事務所 鄧如鋼律師
▼▼▼
/
關
注
我
們
/
抖音號|GDYXTV
新浪微博|陽西融媒體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責任編輯:
至此,中國已擁有52處世界遺產。此次鼓浪嶼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地遺產構成要素包括:世界多元文化聚居在鼓浪嶼,使得鼓浪嶼的建筑特色和風格體現了中國、東南亞和歐洲建筑與文化價值觀的交融。中華文化是農耕文化,講究鄉土,對海洋文化卻一直重視不夠。因此,
那么,什么才算是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一次,考考你:在中國豐富的文化傳統中,有哪些元素可能不包括在這一名錄之內?這種思考不僅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性,也促使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更積極地去探索和保護這些即將被遺忘的文化瑰寶。
何山)近日,由中國文物學會、中國文物報社主辦的“2021全國十佳文化遺產旅游案例推介活動”終評會在京召開。15名專家組成終評委員會投票選出“2021全國十佳文化遺產旅游案例”和“2021全國文化遺產旅游優秀案例”。其中,河南博物院“失傳的寶
《我與我身邊的文化遺產》《我們是文化傳承人》大家紛紛表示,此次演講比賽不僅豐富了校園文化生活,增強了青少年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使命感和責任感,更借助演講和講述的形式,不斷去提升學生的審美情趣和交流表達能力。
宿州地理位置優越,有著豐富的自然資源,而且特產名吃也非常的多,今天就跟大家分享一下宿州最有名的5種小吃,每種都是宿州人的心頭愛,看看你吃過哪幾種?SA湯是宿州市的金牌小吃,同時也是宿州市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在宿州本地,這幾種小吃都是他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