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探竹編文化 傳非遺技藝——記袁花分宮花溪少兒社團走進非遺活動
“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自古以來竹就是被歌頌的對象,它堅韌、頑強、筆直向上,正因此,人們將它作為材料制成了許許多多的竹編制品。傳統的竹編工藝可上溯至新石器時代,至今已有數千年的歷史。它是中國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2008年6月7日,竹編被批準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份極其寶貴的歷史遺產。
為了激發青少年學習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興趣,推進竹編技藝的學習和傳播,12月10日,市青少年宮袁花分宮(袁花鎮鄉村“復興少年宮”)組織花溪小記者團和花溪少兒書畫社開展了“探竹編文化 傳非遺技藝”花溪少兒社團活動,帶領大家感受傳統技藝的魅力。
本次活動中我們邀請到了袁花鎮竹編工藝傳承人蔡甫良老師為社團成員們講解常用竹編的基本方法:通過一挑一壓,來完成簡單的竹編工藝品。在這一挑一壓的過程中,孩子們感受到了竹編的獨特魅力。
了解了基本的方法后,成員們在蔡老師的帶領下,開啟了竹編船的制作。
漸漸的成員們手中的一艘艘小船開始展露風貌……
博大精深的竹編文化伴隨著簡單有趣的動手過程,激發了青少年的興趣和參與熱情。也讓孩子們體會到中國傳統非遺技藝的神奇魅力。傳統工藝的延續,靠傳承,更靠傳播。在指尖和篾條的起落間,將竹編文化進行傳承。
(文/馬文維)
這些你會感興趣
1. 海寧市中小學美術新課程專題培訓暨《潮·美育》項目化美術特色課程展示活動圓滿結束!
2. “紅心向黨·匠心育人”海寧市第十屆少兒模型比賽圓滿落幕!
3. 喜報|青少年宮學員在非專業級軟件能力認證 CSP-J/S中喜獲佳績
●END●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責任編輯:
至此,中國已擁有52處世界遺產。此次鼓浪嶼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地遺產構成要素包括:世界多元文化聚居在鼓浪嶼,使得鼓浪嶼的建筑特色和風格體現了中國、東南亞和歐洲建筑與文化價值觀的交融。中華文化是農耕文化,講究鄉土,對海洋文化卻一直重視不夠。因此,
那么,什么才算是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一次,考考你:在中國豐富的文化傳統中,有哪些元素可能不包括在這一名錄之內?這種思考不僅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性,也促使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更積極地去探索和保護這些即將被遺忘的文化瑰寶。
何山)近日,由中國文物學會、中國文物報社主辦的“2021全國十佳文化遺產旅游案例推介活動”終評會在京召開。15名專家組成終評委員會投票選出“2021全國十佳文化遺產旅游案例”和“2021全國文化遺產旅游優秀案例”。其中,河南博物院“失傳的寶
《我與我身邊的文化遺產》《我們是文化傳承人》大家紛紛表示,此次演講比賽不僅豐富了校園文化生活,增強了青少年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使命感和責任感,更借助演講和講述的形式,不斷去提升學生的審美情趣和交流表達能力。
白孔雀藝術世界非遺市集開張,市民在挑選工藝品。通過整合非遺技藝、藝術展覽和創意市集等多元化業態,白孔雀呈現出聚集效應,不僅吸引著越來越多的藝術家、藝術創新工作室和公眾的目光,也逐漸成為京城文化消費新熱點。白孔雀藝術世界從傳統的老式商場轉型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