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黔西:竹編手工傳文化 非遺項目進校園
“我們把竹條排列好,第一條緯材以六上二下編織,第二條用五上三下,第三條緯材以四上四下,第四以三上五下,第五以六上二下編織,即成梯形步階式圖案,以五條緯材為單位,依序增加編成……”
11月7日,在貴州省黔西市雨朵鎮雨化小學,學生正圍聚在一起,手拿一捆捆竹條,跟隨老師學習貴州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竹編工藝。
課上,學生們一邊認真看著示范,一邊將經過處理的竹條按照所學的工藝纏繞、交叉,老師也在一邊手把手地仔細指導。不一會,一個個竹簍、竹筐、竹簸箕的雛形就被編織出來。看著自己的學習成果,孩子們臉上滿是難掩的興奮。
據了解,近年來,黔西市雨朵鎮雨化小學為了豐富學生的文化生活,利用課余時間開展傳統竹編進校園活動,提升學生們的動手能力和美術素養,引導學生通過學習技藝,感受傳統非遺文化魅力。
“我們開展非遺進校園,是從2018年開始,主要依靠學校內的雨朵鎮鄉村學校少年宮,除了竹編課程還有陶藝等項目,這些項目都受到了學生的歡迎。”雨化小學校長羅春告訴記者,在竹編方面,學校以校內精通竹編的教師為引導開設課程,傳授竹編手藝;在陶藝課上也邀請了當地陶藝藝人、熟練工人來到學校教授師生陶器的塑形、燒制等課程。這些非遺課程得到了當地政府與關工委的關注,并在資金、器材上為少年宮開展此類活動提供了支持。“現在相關非遺技藝課程我們每周兩次,以社團形式開展,全校各年級學生皆可參與。除非遺項目之外,社團還包括還有體育、書法等。”
“我從小就跟著我父親學習竹編工藝,對它有一種熱愛。此次在學校里擔任非遺竹編的授課工作,除了學校非遺進校園的工作要求之外,我也希望盡我所能,將工藝與熱情傳遞給孩子們。”負責帶領孩子們學習竹編的雨化小學教師張言告訴記者,他除了講解教授工藝外,還會在課前花費兩三個小時對學習竹編所用的竹條進行初步處理。“學生們普遍對這一技藝有著很大的好奇心和積極性,只要有了了解學習的興趣,我們就能在教學中潛移默化地讓他們感受到傳統非遺技藝、文化的魅力,這也是一種很重要的傳承。”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向穎羿
編輯 何濤
二審 楊韜
三審 田旻佳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責任編輯:
而今,這一獨特的藝術形式已經走進了大學課堂,成為引領潮流的新風尚。圖為11月29日,蘭州資源環境職業技術大學民族工藝學院大學生在一起學習蛋雕技藝。在大學校園里,蛋雕藝術以其獨特的魅力吸引著越來越多的學生。更多年輕人也開始學習和傳承這種小眾而
馮川葉)近日,一場別開生面的閩韻非遺進校園活動在福州市林則徐小學展開。這些課程不僅涵蓋了福建地區最具代表性的非遺文化,還通過教學與體驗相結合的方式,讓青少年在實踐中深刻體會優秀傳統文化的豐富內涵。此次“閩韻非遺進校園”活動,是福建民俗博物館
江夏區非遺長江網10月15日訊揉、搓、捏、貼、刻、壓、粘……老師和學生一起感受千年陶藝傳統文化。孩子們認真地看、仔細地學,泥塊在他們的手中通過搓、捏等過程變成了器皿形狀。看著自己親手制作的陶泥作品,雖然不是很精致,但孩子們都很開心。玩泥巴也
近年來,溶江小學充分發揮湘西少數民族資源優勢,積極探索、創新“非遺進校園”內容和形式,將湘西苗鼓、土家擺手舞、苗畫等豐富多彩的非遺項目引入校園,通過傳統非遺和現代教育有機結合,讓傳統文化在校園中“落地生根”。
漿面條由此成為中原地區特別是河洛一帶深受百姓喜愛的面食。洛陽漿面條簡稱“漿飯”,其核心元素是發酵而成的酸漿,上等的酸漿湯色乳白,稀稠均勻,酸度適中,口感幽香。漿面條有葷有素,做法多樣。老雒陽面食制作技藝是洛陽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