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織布技藝是云南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瀘西縣山區女性的傳統手工技藝。其技藝復雜,生產技藝更是千百年來彝族勞動人民長期的智慧結晶。今天,一起走進瀘西高寒山區三塘鄉周衣村,去感受玩轉在彝族支系——白彝族婦女手腳上的這一獨門絕活。 在瀘西縣三塘鄉周衣村,這些每家每戶
本文來源:文旅中國 說到花腰傣服飾,紡織與刺繡是不得不說的內容。在漠沙流傳著這樣一句話:“男人看田邊、女人看花邊。”這“花邊”玩的就是刺繡,這是伴隨著織物的誕生而逐漸興起的,從而形成屬于自己民族的特殊文化符號。 花腰傣服飾,古樸典雅、雍容華貴,其特征主要體現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數千年的文化史中,為我們留下了彌足珍貴的優秀傳統文化,它是國人安身立命的根本,是精神食糧。 而今,“國潮”之風大放異彩,一個個中國品牌的崛起,將傳統元素與現代元素融合,不僅鐫刻了我國的文化自信,更
新華社南寧1月23日電(記者黃浩銘、郭軼凡)粉筆鉤邊、打版剪裁、貼花釘珠……新春佳節到來之際,廣西壯族自治區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京族服飾制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樊文英和同事們還堅守在服裝廠,趕制一批節日服裝。 “春節前訂單很多,有參加節日演出的演員、彈獨弦琴的學生,
融入現代生活, 非遺才能真正煥發生機 “南溟吉貝——黎錦主題非遺服飾秀”“織山繡水——苗族織染繡主題非遺服飾秀”“錦衣御裳——宋錦主題非遺服飾秀”“點染華章——影視劇主題非遺服飾秀”……隨著模特的依次展示,由多項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與現代服飾設計巧妙融合的
圖為措美縣扎扎服飾。記者劉楓攝 行進在山南市措美縣哲古草原深處,哲古湖一度以不同角度顯現。四月的草原是偏黃的暖色系,隨處都有三三兩兩的藏野驢悠閑踱步,綿羊群像一簇簇移動的金黃色花朵。遠遠望去,草原景色有著油畫般的質感。 措美縣哲古鎮扎雜村,村名意為“山巖下”,
動態服飾秀演,大學生全程參與到非遺文化的傳承過程。今天,在上海工程技術大學的T型臺上,來自貴州省西江千戶苗寨的姑娘和小伙和中法埃菲時裝設計師學院、服裝學院的模特學生們共同進行了一場苗族服飾文化的展演。貴州苗族西江非遺文化傳承代表團牽手上海工程技術大學,以“非遺
每年全國政協大會開幕時,少數民族界的委員步入會場都是一道亮麗風景線。服裝作為造型藝術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最直接的表現形式,很多少數民族的服裝制作技藝都是國家級、省級非遺項目。我特別注意到,少數民族界委員們的服裝上,隱藏著不少“非遺寶藏”。來自廣西毛南族的全國政協委
黔西縣苗族服飾市場走俏黔西縣苗族服飾,以其做工精細繁浩著稱于世,精美裝飾工藝引人入勝。不同的是,各地的苗族服飾風格迥異,其制作工藝也別具一格。2006年6月,黔西縣苗族服飾制作工藝被黔西縣人民政府列為第一批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箐腳式”黔西縣化屋苗族服飾又
在廣東省文化和旅游廳指導下,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站(服裝服飾工作站)組織開展了2023 年廣東非遺服裝服飾優秀案例評選活動。近日,2023年廣東非遺服裝服飾優秀案例評選結果揭曉,20優秀案例于參評的102個案例中脫穎而出。廣東非遺項目與服裝服飾產業深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