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織布技藝是云南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瀘西縣山區女性的傳統手工技藝。其技藝復雜,生產技藝更是千百年來彝族勞動人民長期的智慧結晶。今天,一起走進瀘西高寒山區三塘鄉周衣村,去感受玩轉在彝族支系——白彝族婦女手腳上的這一獨門絕活。
在瀘西縣三塘鄉周衣村,這些每家每戶都會擺設陳列的老式織布機,雖然在歲月無痕和年代久遠的摩擦中而變得舊跡斑駁,但依然清晰可見“她”的芳馨四溢。閑暇之余,勤勞的白彝女性就會閑聚一起,在織麻紡線的過程中拉家常、比技藝。
這些簡陋的織布工具看上去毫不起眼,卻是周衣村每家每戶必備的生產工具。從麻到線到布,其復雜繁瑣的工藝技術無不展示著彝族女性的心靈手巧。村民李玉蘭說:“這個織麻最復雜了,要搓、要浸、浸了要織、還要上色。”
在一代代“織女”的言傳身教下,這些呈現天然、本色、厚重的服飾展現出了它粗獷、質樸、古老而博大的美。雖然服飾上的圖案、配飾、工藝等都無從談起,但制作服飾面料的紡織工具和織造方法決定著服飾在質感、款式、色彩及藝術上的風格,接續了中國傳統服飾由經緯線交織的古老文明。
這些粗獷的服飾是歲月的記憶,也是時代的標志,承載了歲月的艱辛和見證著改革開放以來彝族生活的富足。時至今日,每當村里舉行重大節日和活動時,絢麗多姿的服飾文化依然可尋可見。我們相信,在保護和開發下,瀘西彝族織染工藝可以再煥光彩、代代相傳。
三塘鄉廣播電視服務中心負責人代志強介紹:“我們三塘作為白彝族的主要聚居地,在開展非遺工作中,我們堅持在保護中傳承、在傳承中保護,今年有兩個項目被批準為縣級項目,下一步,我們還要積極爭取為州級項目,還要加大非遺挖掘保護力度,為我們三塘留下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
云南網通訊員朱文平劉繼榮陶敏攝影報道
下一篇
而今,這一獨特的藝術形式已經走進了大學課堂,成為引領潮流的新風尚。圖為11月29日,蘭州資源環境職業技術大學民族工藝學院大學生在一起學習蛋雕技藝。在大學校園里,蛋雕藝術以其獨特的魅力吸引著越來越多的學生。更多年輕人也開始學習和傳承這種小眾而
漿面條由此成為中原地區特別是河洛一帶深受百姓喜愛的面食。洛陽漿面條簡稱“漿飯”,其核心元素是發酵而成的酸漿,上等的酸漿湯色乳白,稀稠均勻,酸度適中,口感幽香。漿面條有葷有素,做法多樣。老雒陽面食制作技藝是洛陽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全國多地依托文化館、非遺傳習所或在景區、街區等組織非遺市集、展演展示等活動,讓“老技藝”與“新玩法”碰撞出別樣精彩。在此舉辦的陜西省首屆“守藝人”傳統手工技藝非遺大展上,鳳翔木版年畫、安塞剪紙等55個三秦底蘊濃郁的非遺項目集中亮相,為人們呈
閆強表示,非遺技藝要守正創新,要傳承和保護的是文化,對于非遺技藝的形式、內容的創新,并不會改變其本質,非遺傳承人的使命就是要讓非遺從生活中來,再到生活中去。
”當天,有著500年傳承歷史的魚鳧彩龍連同其他敘永本土非遺項目,來到敘永縣東城幼兒園,通過非遺走進課堂的形式,讓師生們零距離體驗到敘永本土非遺項目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