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古代文明,為中華民族留下了極其豐富的文化遺產。目前,中國已經有京劇、中醫針灸、活字印刷術等39個項目入選聯合國教科文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總數位居世界第一。你可曾了解?昆曲昆曲,發源于江蘇昆山,至今已有600多年歷史。許多地方劇種都受到過昆劇
青年報·青春上海記者 陳泳均/文、圖 如何讓年輕人感受中國傳統文化?一勺一溫情,感受唇齒之間的佳節氛圍;一布一年華,體驗老布背后的人文情懷......元宵佳節來臨之際,在松江區葉榭鎮非物質文化遺產體驗館,年輕人在活動中品嘗上海風味的手工湯圓,感受松江非遺老布背
著漢服、賞曲藝、品茶香……元宵節前夕的北京樂成國際學校,非遺文化大放光彩。2月3日,在該校舉行的“中國節”傳播非遺文化活動中,傳統戲劇、傳統醫藥,傳統手工藝和傳統服裝等民俗多彩的非遺體驗,讓不少學生近距離感受了傳統文化的魅力。據了解,該校開展獨具特色的中國非
圖為留學生們體驗井陘拉花表演。 翟羽佳 攝 中新網石家莊2月6日電 題:看非遺猜燈謎 在華留學生中國傳統村落鬧元宵 作者 趙丹媚 翟羽佳 邢璐 “元宵鑼鼓震九天,城區社火鬧新年。”5日,隨著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桃林坪花臉社火在河北省石家莊市井陘縣
共赴非遺過大年之約,共享非遺冰上之美。為弘揚敦化市優秀民間民俗文化,營造歡樂、喜慶、祥和的節日氛圍,全面展示大德敦化“千年古都百年縣”的文化魅力,2月5日,中國·敦化2023年“非遺過大年 文化進萬家”滿族冰上游藝活動舉行。 吉林省文旅廳副廳長陳思宇出
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剪紙藝術喬曉光紙,是人類生活中使用最普遍的信息媒材,不同地區的文明在紙上創造了豐富多彩的文化藝術傳統。中國是造紙術的發源地,2000多年前的漢代已發明了成熟的造紙技術,并在后續的年代傳播到了世界各地。造紙術的發明影響了世界文明的傳承與傳播,
記者 程凌潤 見習記者 冀夢荷8月25日,以“連接現代生活 綻放迷人光彩”為主題的第七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在濟南舜耕國際會展中心開幕,共有332名非遺傳承人、284個非遺項目參展。本屆博覽會,以線上和線下相結合的方式舉辦,將全面展示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非遺
首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年會正在陜西榆林舉行。榆林古城老街上的“非遺大集”熱鬧非凡,精品館、紅色館人頭攢動。非遺從冷門變為熱門,從小眾變為大眾,機遇與危機也同時存在。在2月18日的首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年會論壇上,不少專家學者們在發言中提及非遺保護正面臨
2023“中國非遺年度人物”30位提名候選人名單(按姓氏筆畫排序)丁蘭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彝族服飾省級代表性傳承人王平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京劇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王昶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紅茶制作技藝(祁門紅茶制作技藝)國家級代表性
4月9日,由青島市文化和旅游局、嶗山區委宣傳部指導、嶗山區文化和旅游局主辦、青島臻藝貝雕工藝品有限公司承辦的中國(青島)貝雕非遺高峰論壇在青島華東百利酒莊舉行。青島市文化和旅游局二級巡視員王紀生,嶗山區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彭鹿鳴,嶗山區文化和旅游局黨組書記、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