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畫絢麗迎大年
列入國家非遺名錄的部分產地木版年畫
打開鳳凰新聞,查看更多高清圖片貼年畫,這是傳統過年的年俗。2021年的小年已過,大年已經不遠,筆者拍攝了列入國家非遺名錄的部分產地木版年畫,供大家欣賞比較。
楊柳青年畫。天津市楊柳青鎮的傳統美術年畫,始見于明代,流傳至今已歷四百余年,在中國民間年畫中以印繪結合的特點獨樹一幟,以厚重的歷史積淀和文化連續性被譽為中國民間的“百科全書”。楊柳青木版年畫題材廣泛、內容豐富、構圖飽滿、寓意吉祥、雅俗共賞,加之采用刻繪結合的特色手法,刻工精美、繪制細膩、色彩絢麗。
綿竹年畫。綿竹縣是全國年畫的主要產地之一,綿竹木版年畫因產于四川綿竹縣而得名。創于明末,清代乾隆、嘉慶前后為盛期。有門畫、斗方和畫條等種類。“土中大藝術,紙上劍南春”,同川劇、川菜并稱四川三絕。
滑縣年畫。滑縣木版印制工藝年畫,創始于明朝初年,工藝精細,人物造型粗獷豪放,線條剛勁有力、飽滿勻稱,顏色艷麗,構圖講求對稱均衡,富有鄉土氣息而廣泛流傳于省內外,滑縣木版印制品分為木版畫和木版年畫兩大類,當地俗稱“ 畫軸”。
高密年畫。高密撲灰年畫是山東省的傳統美術,亦稱“民間寫意畫”,作畫時先用柳枝燒制的炭條打好草稿,然后用毛筆勾描,再用白紙拓印,一稿可拓撲多張,“撲灰”由此得名。撲灰后的畫稿還要加以手繪,經多道工序后才能成畫。早期的撲灰年畫以水墨為主,從清代道光年間逐步發展為以色代墨,并趨向艷麗。
鳳翔年畫。鳳翔木版年畫是陜西省鳳翔縣的傳統美術,始于唐宋,盛于明清,距今已五百多年。該年畫全以手工印制,局部手工染填,套金套銀而成,色彩對比強烈,造型飽滿夸張,風格古樸自然,流行于陜、甘、寧、青、川廣大地區。它不但是純粹的民間美術,也是研究西北地區農村生活、文化風貌的珍貴資料,還被國外收藏家贊譽為“東方智慧的結晶”。
唯望傳統年畫能在繼承傳統中,打破主題太窄、顏色單調、遠離現實、過于直白、格調不高、缺乏細節等局限性,跳出年畫是“過去的畫”、“神話的畫”,能面向現實、面向時代、面向未來,真正能實現畫在人中,人也在畫中,讓年畫成為壯麗的畫卷。
(文中配圖,忠新自拍。)
此次走訪不僅是一次非遺文化探索的實踐,更是一場傳統藝術與現代設計的對話。藝術學院動畫教研室將繼續深化動畫專業教學設計與非遺文化的合作,探索傳統文化與動畫數字藝術的創新結合,為河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發展注入新活力。
非遺手工制作活動是一項極具文化魅力和創意的活動,它涵蓋了眾多中國傳統工藝和民間藝術的精髓。親手制作香篆,不僅可以感受香道的獨特魅力,還能體驗傳統文化的韻味。腰扇制作:體驗中國傳統工藝的瑰寶,親手制作一把精美的腰扇,感受其獨特魅力。你可以親手
相約花朝為主題的文化盛宴如期綻放。“我已經連續三年來參加花朝節了,在這里我不僅展示作品,更講述非遺文化以及張店女紅坊背后的故事。據相關負責人介紹,這場持續兩天的非遺文化盛會,不僅搭建起非遺活態傳承的立體舞臺,更通過文化+旅游的創新融合,讓傳
幾十年來,他在保留傳統民族文化的基礎上,不斷錘煉繪畫雕刻技藝,用巧手妙思和匠心傳承,使別具特色的蒙古包以及蒙古族家具再次煥發出活力。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找他定制蒙古包或蒙古族傳統家具,他所創作的作品曾多次獲得各類獎項,讓民族傳統技藝綻放新的光彩
在江南這片滋養了無數文人雅士的土地上,有一個非物質文化遺產——“江南插花”,它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為新年注入了一抹春的色彩。在如今社會的快節奏下,江南插花依然能夠保持其獨特的魅力,得益于一代又一代藝術家的傳承與創新。正如“江南插花”這一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