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二十大,人人心向黨。大家團結緊,開拓向前闖……」連日來,蘭州市皋蘭縣什川鎮北莊村新時代文明實踐志愿服務項目「北莊之聲」傳唱新編鼓子《喜迎二十大,歌頌新皋蘭》。
據介紹,為營造 2022 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活動氛圍,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讓蘭州鼓子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植根發芽,使古老的文化展現新姿。
同時,蘭州鼓子作為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的重要載體,傳唱黨的聲音,播撒文明新風,不斷豐富著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
「新編鼓子詞短小精悍,內容清新,通俗易懂。」鼓子傳唱者譚大姐說,通過大家細心琢磨,反復推敲,創作出朗朗上口的新編鼓子詞。蘭州鼓子唱腔清雅婉轉,音域幽廣,表白清晰,起伏平和,將喜、怒、哀、樂等復雜思想情緒,表現得淋漓盡致。撥片撥著三弦,古箏流淌出音律,揚琴跟著「叮叮咚咚」敲起,一個些許鱗皮翹起的板胡就這樣吱吱呀呀地拉出蘭州的老故事與新時代的凱歌。
6 月 10 日晚,經典舞劇《絲路花雨》在甘肅大劇院精彩上演,參加 2022 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主場活動代表、全省文旅系統先進工作者、職工代表共 800 多人觀看了演出。
1979 年由甘肅省歌舞劇院創作了舞劇《絲路花雨》,以敦煌壁畫為靈感,講述了神筆張和女兒英娘之間動人的親情以及中國和西域人民真摯的友誼,「父女情深動天地,反彈琵琶夢九霄。」這部作品成為敦煌舞的開山之作,列入了 20 世紀華人舞蹈經典作品。
《絲路花雨》編舞為敦煌石窟畫作《反彈琵琶》,將敦煌壁畫豐富的文化底蘊展現無遺,立足于敦煌藝術寶庫,筑起絲路古韻與新時代連接的橋梁,使人們在舞劇中重溫盛唐風采,共享飛天盛宴。
6 月 11 日,甘肅省敦煌研究院邀請敦煌市北街小學師生開展了 2022 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主題教育推廣活動。師生們來到敦煌莫高窟,參觀敦煌文物保護宣傳展覽和「千年營造—敦煌壁畫中的建筑之美」特展,舉辦「復制中百變—擦擦微塑」主題教育課程。敦煌研究院工作人員為敦煌市北街小學學生講解擦擦相關知識。
據了解,擦擦意為復制,也被稱為脫模泥塑。敦煌的擦擦,或出土于莫高窟北區,或源自莫高窟窟前數座塔內。
甘肅境內有 7 處世界文化遺產,其中,敦煌莫高窟,是我國和世界聞名的珍貴歷史文化遺產之一,是世界上現存最大的佛教藝術寶庫,是融建筑、雕塑、壁畫三者于一體立體藝術,是中國古代藝術史的百科全書。
1987 年,敦煌莫高窟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期間,「文物保護:時代共進 人民共享」主題論壇、第二屆文物科技創新論壇、甘肅省博物館擴建工程開工奠基儀式等系列活動舉辦。
由甘肅省文物局指導,甘肅省博物館主辦,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以及河南博物院、陜西歷史博物館、寧夏回族自治區博物館和山東博物館等「黃河流域博物館聯盟」單位支持的「木本水源——黃河流域史前文明展」在甘肅省博物館拉開帷幕。全面展現了黃河流域從一萬年文化史到五千年文明史的演進歷程,實現了黃河流域博物館資源整合與開放共享,以及對黃河文化遺產所蘊含的歷史價值和時代價值的闡釋與傳播,為更好認識中華文明的起源、形成、發展的歷史脈絡。
「探源中華文明,厚植歷史底蘊,深化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實施『考古中國』重大項目,推進文化遺產保護利用國家重點研發,揭示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的演進格局。」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長、國家文物局局長李群在甘肅主場城市活動中指出,要立足全球視野,講好文明故事,深化文物國際交流合作,向世界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
「深耕細作甘肅這片文化沃土,挖掘放大文物這個時代寶藏,讓古老文化遺產永久保存、永續利用、永放光彩。」甘肅省省長任振鶴表示,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堅持時代共進、人民共享,持續放大文化旅游業綜合效應,努力建設文化興、生態美、百姓富的文化旅游強省,讓寶貴的文化和自然遺產展現新時代風采、滋養新時代生活、助力新時代發展。
做好文物保護與傳承工作,讓非遺遍地開花;傳承,讓非遺百花齊放;弘揚,讓非遺花繁果碩。據悉,甘肅省現有花兒、環縣道情皮影戲、格薩(斯)爾 3 個項目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有 83 項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被國務院公布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甘肅省人民政府共公布四批累計 493 項省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全省已認定 68 名國家級、617 名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兩批共 3 家企業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臨夏磚雕、保安族腰刀鍛制技藝等 15 個項目列入第一批國家傳統工藝振興目錄。
近年來,甘肅省持續推進「文物+旅游」融合發展,深化融合發展「文物+科技+創意」,讓文物活化利用「更上一層樓」。
隴劇新編《官鵝情歌》《慶陽頌》和反映甘肅省脫貧攻堅戲劇——秦腔《村上春秋》等創作出一批文藝新品;蘭州市加快敦煌藝術館、市縣重點場館文物保護利用數字化轉型,依托 VR/AR、云平臺、5G 網絡等新科技,加強文博虛擬展廳建設,把市縣重點場館建設成名副其實的「城市會客廳」,實現蘭州文物藏品的可視化呈現、互動化傳播、沉浸式體驗。
充分利用網絡媒體、視聽平臺等載體,積極創作《國寶蘭州》《尋珍金城》《河涌八景》等文化影視作品,挖掘好、講述好、傳播好蘭州文物背后的精彩故事。
來源|中國旅游新聞網 張雪
上一篇
下一篇
”李茜認為,中國傳統民俗手工藝品不只講究用,更講究情,每一件物品都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例如,女紅被稱為母親的藝術,它們不僅美在外在,更美在內涵,每一個花紋都經過奇思妙想,每一針一線都經過手的溫度,每一件成品都飽含著濃濃的親情,“這也是中國
課堂上,石家莊學院注重將非遺技藝與現代設計理念深度融合,鼓勵學生設計開發既保留傳統韻味又契合現代需求的非遺作品,進一步激發學生的非遺傳承熱情。“當非遺走進生活,我越來越發現蘊含在傳統文化中的美。
據中國工藝美術協會副秘書長侯惠哲介紹,現在工藝美術行業分為傳統手工藝品和現代工藝品生產兩大類。普查報告顯示,我國現共有省級以上工藝美術大師1787人,其中中國工藝美術大師365人。一邊是現代設計藝術專業的擴招與相對過剩,一邊是工藝美術專業的
每一座城市,都隱匿著獨屬于自己的非遺珍寶,等著我們去發掘和感受。有著“東方水城”美譽的蘇州,其非物質文化遺產同樣光彩照人。這些非遺項目不但彰顯了中國傳統文化與藝術的精華,更是咱們民族智慧與創造力的成果。讓我們一同去發掘并感受這些非遺文化,領
非物質文化遺產,如高腔藝術,承載著豐富的歷史與情感,正因此在當代生活中煥發著新的生機。這個傳承不僅僅是技藝的延續,更是文化和情感的交匯。楊百能日復一日的教導,不僅讓這門藝術得以傳承,更賦予了它生命的內涵。他明白,這不僅是對父輩手藝的傳承,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