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何佳欣 攝影報道)蜀錦、分水油紙傘、自貢彩燈、青神竹編、夾江年畫、德陽潮扇……12月30日,在第十八屆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以下簡稱文博會)上,四川組織參展企業單位攜帶眾多四川“非遺”佳品和文創精品實物展出。
四川館
巴山蜀水孕育了無數千古傳承、魅力無窮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近年來,四川大力實施非遺傳承發展工程,全面深化非遺與旅游融合發展,有效融入國家重大發展戰略,聚力推動非遺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非遺保護工作取得豐碩成果。
據了解,目前,四川共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遺代表性項目8項、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153項、省級611項798個子項,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105名、省級1062名,為建設文化強省、旅游強省提供了資源支撐和精神力量。
油紙傘
十里桃花、龍鳳呈祥、花好月圓……一把把絢麗多彩的分水油紙傘上刻畫著一幅幅別出心裁的主題畫作。在精彩紛呈的巴蜀文化展區,記者見到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油紙傘制作技藝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畢六福。
“中國的油紙傘有上千年歷史,古人將桐油刷到傘面能起到很好的防雨作用。”已過六旬的畢六福精神矍鑠,說起油紙傘,難掩自豪的神色向記者介紹道,瀘州市分水油紙傘起源于明末清初,至今已有四百多年歷史,被譽為“中國民間傘藝的活化石”。
分水油紙傘主要選用分水嶺鎮周邊海拔800米以上、向陽生長3年以上的深山老楠竹,歷經選材、鋸筒、刨節、刮青等上百道工序,全手工制作而成。“制作好的油紙傘反復撐收3000次都不會損壞,清水浸泡24小時不脫骨,傘頂五級風中行走不變形,經久耐用。”畢六福說道。
如今,一把散發著桐油香味的分水油紙傘,賣價從幾十元到數千元不等。畢六福告訴記者,他和兒子畢原紳通過采用現代生產、網絡營銷、跨界融合等方式,已把分水油紙傘賣到了全世界10多個國家和地區,“此次參加文博會是推廣、傳承四川優秀傳統文化的契機。我希望通過這個平臺讓更多人了解我們傳統分水油紙傘。”
潮扇
濟公搖的蒲扇、楊貴妃撲的團扇、諸葛武侯執的羽毛扇,鐵扇公主和齊天大圣揮舞過的芭蕉扇.....中國扇文化博大精深,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扇子種類繁多,形狀千奇百怪,中國歷來就有“制扇王國”之稱,而被譽為“四川一絕”的德陽潮扇以它精美的造型,獨特的工藝成為這當中的一支奇葩。
“作為四川省德陽市的傳統手工藝品,德陽潮扇本源于廣東潮州團扇,清光緒年間任福建仙游縣同知包善誠,罷職回鄉帶回潮州團扇,并在制作工藝上加以改進,形成了德陽潮扇的獨特風格,成為德陽一絕。”德陽潮扇非遺傳承人的楊占勇向記者介紹道,德陽潮扇的制作,以慈竹絲、絲線、鮮紙為原材料,扇面有豬腰型、蝙蝠型等多種,上面配以山水畫、詩詞等,既實用又美觀,文化品位極高。其精湛的技藝水平和不朽的藝術價值,充分體現了古代勞動人民的卓越才能和藝術創造力。
夾江年畫
近年來,楊占勇努力創新融合,讓這門古老的技藝散發出新的光彩,他將過去傳統單面纏絲改為雙面纏絲技藝,并在扇面表現形式上進行了跨界融合。為了將德陽潮扇發揚光大,楊占勇四處尋找技藝嫻熟的匠人、選擇最佳的制作材料、歷經上百次的試驗后,融入多種非物質文化遺產元素,漆器的扇柄、婀娜多姿的蜀繡古代仕女圖、蜀錦等極具地方特色的各種文化元素紛紛出現在潮扇上。
青神竹編
“我們展位迎來了很多觀眾,留下了不少聯系方式,以便于接下來相互聯系、相互合作。”今年是楊占勇第一次參加文博會,令他感到驚喜的是,不少國內外參展商對德陽潮扇十分感興趣,“非遺是先輩留下的寶貴文化遺產,要將其保護好,并繼續發揚光大。我和徒弟利用間隙也會去其他展廳展位學習取經,因為創新非遺的重要方式之一就是整合好創意,利用這些優秀的文創作品,讓非遺‘活’起來、‘火’起來!”
(四川新聞網)
那么,什么才算是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一次,考考你:在中國豐富的文化傳統中,有哪些元素可能不包括在這一名錄之內?這種思考不僅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性,也促使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更積極地去探索和保護這些即將被遺忘的文化瑰寶。
高唐老豆腐是山東聊城高唐縣的非遺美食,素有”要長壽,吃豆腐”的說法呢!不管是建水豆腐的古法技藝,還是徽州毛豆腐的別樣風情;無論是高唐老豆腐的皇家典故,還是小蔥拌豆腐的清白品格,每一道豆制品美食背后,都承載著獨特的地方文化和中華民族的智慧結晶
而今,這一獨特的藝術形式已經走進了大學課堂,成為引領潮流的新風尚。圖為11月29日,蘭州資源環境職業技術大學民族工藝學院大學生在一起學習蛋雕技藝。在大學校園里,蛋雕藝術以其獨特的魅力吸引著越來越多的學生。更多年輕人也開始學習和傳承這種小眾而
非遺手工制作活動是一項極具文化魅力和創意的活動,它涵蓋了眾多中國傳統工藝和民間藝術的精髓。親手制作香篆,不僅可以感受香道的獨特魅力,還能體驗傳統文化的韻味。腰扇制作:體驗中國傳統工藝的瑰寶,親手制作一把精美的腰扇,感受其獨特魅力。你可以親手
馮川葉)近日,一場別開生面的閩韻非遺進校園活動在福州市林則徐小學展開。這些課程不僅涵蓋了福建地區最具代表性的非遺文化,還通過教學與體驗相結合的方式,讓青少年在實踐中深刻體會優秀傳統文化的豐富內涵。此次“閩韻非遺進校園”活動,是福建民俗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