賞非遺盛宴,淘非遺好物,品非遺魅力。6月11日,“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主題活動及“非遺在身邊”活動正式啟動。山西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豐富,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名錄的項目有182項,位列全國三甲。我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依托這塊富礦,在不斷的技術創新、產業擴展中謀求發展。
左權開花調,流行于山西省太行山區的民間音樂,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2006年5月20日, 山西省左權縣申報的左權開花調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9年11月12日,左權開花調入選調整后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
董永傳說,是中國流傳的四大民間傳說之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2006年5月20日,山西省萬榮縣、江蘇省東臺市、河南省武陟縣、湖北省孝感市聯合申報的董永傳說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長治八義窯位于山西省長治市上黨區八義鎮紅綠彩村,這里歷史悠久、物產豐富、交通發達。
2012年長治八義窯紅綠彩陶瓷文化有限公司成立并啟動了紅綠彩瓷器生產項目,經過十年的不懈努力,八義窯火再度興盛,紅綠彩瓷連獲國家大獎;
2021年5月八義窯紅綠彩瓷燒制技藝被國務院公布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
2022年1月八義窯新產品入選國家外交部外交物質采購目錄。十年耕耘,十年拼搏,靠著滿腔情懷,靠著“大國工匠”精神,八義窯在新時代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
五臺山佛樂,流行于山西省五臺縣五臺山一帶的傳統音樂,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五臺山佛樂包括聲樂和器樂兩部分,是音樂藝術與宗教相結合的產物,被認為是北方佛教音樂的代表。2006年5月20日,五臺山佛樂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晉劇,漢族地方戲曲,山西四大梆子劇種之一,又名山西梆子。因產生于山西中部,故又稱中路梆子,也稱為“中戲”, 晉劇特點是旋律婉轉、流暢,曲調柔美、圓潤、親切,道白清晰,具有晉中地區濃郁的鄉土氣息和自己獨特風格。
2006年05月20日,晉劇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秧歌戲是在中國廣泛流行的一種傳統戲曲藝術,主要分布于山西、河北、陜西及內蒙古、山東等地。它起源于古代中國勞動人民在田間地頭勞動時所唱的歌曲,后與中國民間舞蹈、雜技、武術等表演藝術相結合,在每年的正月社火時演唱帶有故事情節的節目,逐步形成戲曲形式。
2006年5月20日,秧歌戲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北路梆子是山西省忻州市的傳統戲劇,又名“上路戲”,大約形成于16世紀中葉,19世紀初葉已趨成熟。流行于山西北中部、內蒙中西部、河北西北部及陜西北部,是華北地區較有影響的漢族戲曲劇種之一。
2006年5月20日,北路梆子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鑼鼓雜戲,也稱“鐃鼓雜戲”、“龍巖雜戲”,是山西省、河南省的地方傳統戲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鑼鼓雜戲的唱腔音樂體制為吟誦體,以吟為主,間以散文念白。鑼鼓雜戲的伴奏樂器沒有弦樂,而以大鑼大鼓為主。2006年5月,鑼鼓雜戲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傳統戲劇類。
《楊家將傳說》是西北地區一種以民間說唱方式表達的文學。說唱版《楊家將傳說》在山西出世,添補了中國漢族史詩上的空白。楊家將傳說于2008年6月經國務院批準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19年11月,楊家將傳說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
上黨八音會是山西省晉城市的傳統音樂。上黨八音會是一種漢族民間吹打樂,在山西省東南部于長治、晉城一帶廣為流傳。2006年5月20日,上黨八音會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06年,上黨八音會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孝義皮影是一門古老的漢族傳統藝術,中國皮影戲的重要支派之一,因流行于山西省孝義市而得名。據專家考證,孝義皮影起于戰國,是中國最早的皮影發源地之一。
2006年,孝義皮影戲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平遙推光漆器發源于山西平遙,是一種工藝性質的高級大漆器具,以手掌推出光澤而得名。其外觀古樸雅致、構造精細、漆面光潔,繪飾金碧輝煌,手感細膩滑潤,環保無毒抗蟲蛀,耐熱防潮,經久耐用,為漆器中之精品。
2006年5月20日,該技藝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忻州古琴依托非遺傳承人杜威創建的靜樂縣承弦堂古琴工作室,通過傳承、挖掘、搶救、保護、收集整理,出版了《古琴漆藝》《古琴制作技藝》等書籍,搭建工坊就業平臺、創建漆樹園基地,擴展了忻州古琴傳承、保護和市場運作,助推當地經濟發展;
入選2022年山西非遺十大優秀保護實踐案例。
文水長拳,又稱左家拳, 其精髓為“十路蹚腿”。這些腿法涵蓋了現代搏擊中百分之九十五的腿法,故有“文水長拳,三只手,神鬼見了也發愁”的俗語,各路習武者登門與文水長拳弟子切磋,無不心悅誠服,皆感到文水長拳的博大精深。
如今,文水長拳已通過設立分會、建設非遺傳習所、定期展示、列入學校必修課等形式,在文水及周邊縣市廣泛研習傳播
東湖老陳醋采用遞進熏制、套淋結合,增酯添色加香的工藝,使用“夏伏曬、冬撈冰、貯陳老熟”隔年陳釀技藝,是守正傳統技藝并不斷創新的典型代表。
正如中國釀造業泰斗秦含章先生所說:“東湖老陳醋的釀造工藝是中國最好的釀造工藝,是世界釀造業獨有工藝。”
平定刻花瓷非遺博物館”于2019年4月開館,非遺館突出“靜態看歷史,動態講傳承”的優勢,充分展現出陶瓷文化的歷史性,非遺技藝的獨特性,以及非遺傳承多元化的新思路。
“收徒多渠道,非遺進校園”,結合當地“書院文化”和“陶瓷富民產業”戰略,為非遺文化的傳承注入了新的活力。
晉南威風鑼鼓富有“天下第一鼓”之美稱,傳承時間久遠,傳統曲牌豐富。鼓勵傳承人運用5G時代新型推廣模式,開展直播教學與推廣活動,積累粉絲近200萬,并在2021年7月將晉南威風鑼鼓納入了上教版全國高中音樂課本。如今,晉南威風鑼鼓活態傳承形成常態,非遺之花開遍大江南北。
汾酒是一種以糧谷為主原料釀造的中國燒酒,是中國傳統名酒,產于山西省汾陽市杏花村,屬于清香型白酒的典型代表。
2006年,汾酒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那么,什么才算是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一次,考考你:在中國豐富的文化傳統中,有哪些元素可能不包括在這一名錄之內?這種思考不僅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性,也促使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更積極地去探索和保護這些即將被遺忘的文化瑰寶。
何山)近日,由中國文物學會、中國文物報社主辦的“2021全國十佳文化遺產旅游案例推介活動”終評會在京召開。15名專家組成終評委員會投票選出“2021全國十佳文化遺產旅游案例”和“2021全國文化遺產旅游優秀案例”。其中,河南博物院“失傳的寶
《我與我身邊的文化遺產》《我們是文化傳承人》大家紛紛表示,此次演講比賽不僅豐富了校園文化生活,增強了青少年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使命感和責任感,更借助演講和講述的形式,不斷去提升學生的審美情趣和交流表達能力。
宿州地理位置優越,有著豐富的自然資源,而且特產名吃也非常的多,今天就跟大家分享一下宿州最有名的5種小吃,每種都是宿州人的心頭愛,看看你吃過哪幾種?SA湯是宿州市的金牌小吃,同時也是宿州市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在宿州本地,這幾種小吃都是他們的
記者周茜報道:近日,江西省公布了第五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名錄分為九大類別,共72個項目。為弘揚江西優秀傳統文化,省文化廳2016年啟動了第五批全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的申報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