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東盟(南寧)非物質文化遺產周在南寧啟動
文化共生 非遺共享
4月22日,中國—東盟(南寧)非物質文化遺產周上的精彩舞蹈。記者 陳麒元 攝
南寧云—南寧日報訊(記者 吳瀟)4月22日,2023年“壯族三月三·八桂嘉年華”文化旅游品牌系列活動之一的中國—東盟(南寧)非物質文化遺產周在南寧啟動。該活動將持續至4月28日,其間,中國25個省(區、市)和東盟8個國家的150多項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相約綠城南寧。
精美的藏族堆繡唐卡、越南特色烤雞蛋、民族風情濃郁的泰國服飾……當日,在中國—東盟非遺大集市上,一個個極具特色的攤位吸引了不少游客駐足。現場還有花婆送福、游彩架、踩高蹺、斗竹馬等花式巡游,拋繡球等趣味小游戲,中國木偶戲、泰國傳統舞蹈等精彩路演,以及中國—東盟非遺“龍”主題文化交流展示等活動,令人目不暇接。此外,越南兒童劇《蟋蟀》、越南嘲劇《劉 平和楊禮》、邕劇《茉莉花開》、中國—東盟非遺聯合展演等劇目和表演將在南寧市婦女兒童活動中心劇場、邕州劇場等上演。中國—東盟非遺交流座談會還將就“香飄益遠——絲綢之路經濟帶茶文化發展”“傳統醫藥(西部民族地區)產業與推廣”“稻作文化(米粉制作技藝)鑒賞與推廣”“表演藝術傳承發展的思考和建議”等議題進行交流討論。
活動期間,還有泰國諾拉舞、泰國孔劇、泰式傳統按摩、越南北寧官賀民歌、越南泰族擺手舞、新加坡小販文化、柬埔寨皇家舞劇、老撾蘆笙音樂、印尼皮影戲,以及中國古琴藝術、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南京云錦織造技藝、福建木偶戲、中國傳統制茶技藝等多項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薈萃邕城,市民游客可以近距離感受中國和東盟國家非遺精品項目的獨特魅力。
文化因交流而豐富,因交融而多彩。以中國與東盟各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為載體,加強人文交流合作,已成共識。
近年來,南寧市深入挖掘非遺資源,通過“文化走親東盟行”等平臺,有機整合文化資源,多方聯動非遺舞蹈 中國—東盟(南寧)非物質文化遺產周在南寧啟動,讓市民在“家門口”就能欣賞到泰國孔劇、柬埔寨皇家舞劇、越南水上木偶戲、緬甸木偶戲、印尼皮影戲等東盟特色非遺戲劇;中國戲曲、壯族刺繡、壯醫和米粉制作技藝等也集體走進東盟各國的社區、學校。
中國—東盟(南寧)非物質文化遺產周打造面向國際的“壯族三月三”升級版,實現中國與東盟非遺跨國界的深度對話,展現“滿園春色,姹紫嫣紅”的曼妙景致,有效弘揚了中國與東盟各國璀璨輝煌的文明成果,搭建起文明共同發展的平臺。
”李茜認為,中國傳統民俗手工藝品不只講究用,更講究情,每一件物品都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例如,女紅被稱為母親的藝術,它們不僅美在外在,更美在內涵,每一個花紋都經過奇思妙想,每一針一線都經過手的溫度,每一件成品都飽含著濃濃的親情,“這也是中國
課堂上,石家莊學院注重將非遺技藝與現代設計理念深度融合,鼓勵學生設計開發既保留傳統韻味又契合現代需求的非遺作品,進一步激發學生的非遺傳承熱情。“當非遺走進生活,我越來越發現蘊含在傳統文化中的美。
據中國工藝美術協會副秘書長侯惠哲介紹,現在工藝美術行業分為傳統手工藝品和現代工藝品生產兩大類。普查報告顯示,我國現共有省級以上工藝美術大師1787人,其中中國工藝美術大師365人。一邊是現代設計藝術專業的擴招與相對過剩,一邊是工藝美術專業的
每一座城市,都隱匿著獨屬于自己的非遺珍寶,等著我們去發掘和感受。有著“東方水城”美譽的蘇州,其非物質文化遺產同樣光彩照人。這些非遺項目不但彰顯了中國傳統文化與藝術的精華,更是咱們民族智慧與創造力的成果。讓我們一同去發掘并感受這些非遺文化,領
非物質文化遺產,如高腔藝術,承載著豐富的歷史與情感,正因此在當代生活中煥發著新的生機。這個傳承不僅僅是技藝的延續,更是文化和情感的交匯。楊百能日復一日的教導,不僅讓這門藝術得以傳承,更賦予了它生命的內涵。他明白,這不僅是對父輩手藝的傳承,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