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周末 | 生活方式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要想真切體會一座城市的歷史文化與風土人情,最好的辦法是自己親身去走一走、看一看。“京城周末”欄目將為大家推薦北京的展覽活動、胡同小巷、歷史遺跡、文化小店,讓大家在閑暇周末,走出房間、走進城市,與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去感受北京這座城市濃郁的文藝氛圍,去了解北京這座城市深厚的歷史文化。快來跟小印一起周末打卡吧!
近日,《北京市關于進一步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實施意見(征求意見稿)》(以下簡稱《實施意見》)公開征求意見。《實施意見》旨在整體提升非遺保護傳承水平,不斷深化資源轉化利用,推動非遺與旅游融合高質量發展。北京悠久的歷史文化
孕育出一批批優秀的傳統技藝
幾百年來匠人們默默堅守
使得這些“指尖”上的技藝流傳下來
如今人們依舊能領略其風采
近距離體驗北京非遺文化的傳承
快來和小印一起看看吧
01
盛錫福皮帽制作技藝
盛錫福始創于1911年,是“中華老字號”企業。盛錫福皮帽外形端雅大方,做工考究精致,戴著輕軟舒適。民國時期,盛錫福皮帽就備受推崇,“頭頂盛錫福”成為當時高品質生活的標準之一。
盛錫福皮帽制作工藝流程復雜,加工制作一頂皮帽通常要經過幾十道工序,每道工序都精益求精。配活時,要求原料精良,毛的倒向要一致,長短粗細密度要一致,顏色、軟硬也要一致。裁制皮毛時,可有直刀、頂刀、斜刀、人字刀、弧形刀、月牙刀、梯子刀、魚鱗刀等多種刀法,不拘一格,需要隨機應變、靈活運用。縫制時,要求頂子圓、吃頭均、縫頭勻。蒙皮面,要求縫對縫、十字平,其勾扇、翻帽、串口等工序的諸多要求更是精細異常。
參觀體驗:盛錫福(王府井旗艦店)
地址:北京市東城區王府井大街196號
02
京作硬木家具制作技藝
京作硬木家具制作技藝是在明清宮廷家具的制作中逐漸形成的,它產生于北京,至今已有三四百年的歷史,與“蘇作”(蘇州)、“廣作”(廣州)并稱為中國硬木家具的三大流派。
京作硬木家具與北方地區干燥的氣候相適應,它注重陳設效果,追求厚重的造型、龐大的形制,由此而形成雍容大氣、絢麗豪華的京作風格。京作硬木家具的制作技藝在清代康乾年間達到頂峰,嘉道以后逐漸流散到民間。
京作硬木家具制作技藝集實用性和藝術性于一體,綜合運用設計、木作、雕刻、燙蠟等多種制作工藝,使珍貴的硬木材料與科學合理的榫卯結構、莊重典雅的造型、美觀的雕飾相結合,形成華貴、高雅的藝術風格,實現了宮廷藝術和民間藝術的完美融合,具有很高的藝術和學術研究價值。
參觀體驗:龍順成
地址:北京市東城區永定門外大街64號
03
聚元號弓箭制作技藝
聚元號歷經300多年,保存著中國傳統弓箭制作技藝。聚元號弓箭用百余種工具、20多種材料手工制作,有滿族皇室遺風,造型古樸、紋飾精美,有效射程達百米以上。2006年,聚元號弓箭制作技藝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聚元號弓箭制作技藝承襲了中國雙曲反彎復合弓的優良傳統,弓的主體內胎為竹,外貼牛角,內貼牛筋,兩端安裝木質弓肖。弓的制作分成弓的“白活”和裝飾的“畫活”兩個環節。弓弦一般有牛皮和棉線兩種,聚元號多采用棉線制作。制箭步驟主要包括調桿、打皮、刮桿、安裝箭頭和尾羽等。
20世紀初,聚元號因參加萬國博覽會獲獎而名聲大噪,因其完整保存了傳統弓箭復雜的手工工藝,目前仍受到收藏家和弓箭愛好者的喜愛。
參觀體驗:聚元號
地址:北京市朝陽區華威里18號潘家園舊貨市場乙排B102號
04
北京果脯傳統制作技藝
果脯,俗稱“雜拌兒”,是以桃、李、杏、蘋果、棗等原料,用糖或蜂蜜腌制加工制成的食品。作為北京特產之一,北京果脯的制作技藝始于明、清兩朝,是一種宮廷小吃,做工細膩、風味絕佳。經過宮廷御膳的改良和提升,北京果脯制作技藝被固定、傳承下來。2014年,北京果脯傳統制作技藝已被列入北京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2021年6月北京果脯傳統制作技藝被列入第五批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
北京果脯博物館以北京果脯傳統制作技藝為主線,不僅全面展示了果脯所承載的幾千年歷史和文化,還能同時接待100人現場制作體驗。博物館還結合傳統節日,舉辦民俗知識講座,開展豐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活動,讓中小學生、社會人士感受果脯文化和傳統食品制作技藝的魅力,使之成為社會實踐大課堂、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窗口。博物館通過每年開展參觀展示及舉辦各類文化活動,為宣傳、弘揚非物質文化遺產架起了橋梁。
參觀體驗:北京果脯博物館
地址:北京市懷柔區廟城鎮鄭重莊631號
溫馨提示:如參觀體驗,請與商家確認后再規劃出行。請廣大市民、游客出行時切實做到不聚集、不扎堆,最大限度減少感染風險。
本文內容根據文旅北京、北京日報客戶端綜合整理
圖片來源于網絡,僅作文化交流,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相關閱讀
北京印跡上線!北京老城歷史文化信息一鍵可查!“圖觀北京”測繪地理信息展同期開展
古都北京的正確打開方式是…...
郭晨曦:北京老城胡同名里藏“通名”
一點兒北京丨沒有冰箱的年代,老北京這些地方一冬藏冰幾十萬塊
《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關鍵詞》出版
“您與京城,一“碼”之隔!
”關注“北京印跡”平臺
體驗解鎖京城新方式
“北京印跡” 由北京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委員會發起主辦,市測繪院和清華同衡規劃院提供技術和推廣支持,集合廣泛的社會力量,打造北京歷史文化名城空間資源平臺。
“北京印跡”是全面地向公眾開放北京老城歷史文化資源的一次嘗試,它系統梳理和采集了北京老城18大類、73小類歷史文化資源3萬余條。以北京印跡網站為基礎,拓展建設北京印跡APP、新媒體矩陣以及線下文化活動,覆蓋線上線下多種傳播渠道,將成為北京開展名城保護和公眾了解北京歷史文化的重要窗口。
“北京印跡”力爭將歷史文化深度融入城市規劃建設發展之中,讓更多的人了解北京、熱愛北京、保護北京、發展北京,一起擦亮古都北京的金名片!
季亞群作為非遺手工布藝傳承人,將工作室搬入金企(北京)科技集團河北省殘疾人新業態就業創業服務基地,手把手教授聽障學員技藝。非遺布藝助殘項目不僅為殘疾人提供生計,更重塑其社會角色。
而今,這一獨特的藝術形式已經走進了大學課堂,成為引領潮流的新風尚。圖為11月29日,蘭州資源環境職業技術大學民族工藝學院大學生在一起學習蛋雕技藝。在大學校園里,蛋雕藝術以其獨特的魅力吸引著越來越多的學生。更多年輕人也開始學習和傳承這種小眾而
推開北京工藝美術博物館的朱紅大門,一場關于燕京八絕的奇幻冒險正等待著您與孩子共同開啟。北京工藝美術館只準備了這些?北京工藝美術博物館誠邀您和孩子在這個春天,親手“復活”沉睡的北京非遺技藝,在展館前感受文物美學,在研學區親手傳承非遺技術,這趟
漿面條由此成為中原地區特別是河洛一帶深受百姓喜愛的面食。洛陽漿面條簡稱“漿飯”,其核心元素是發酵而成的酸漿,上等的酸漿湯色乳白,稀稠均勻,酸度適中,口感幽香。漿面條有葷有素,做法多樣。老雒陽面食制作技藝是洛陽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全國多地依托文化館、非遺傳習所或在景區、街區等組織非遺市集、展演展示等活動,讓“老技藝”與“新玩法”碰撞出別樣精彩。在此舉辦的陜西省首屆“守藝人”傳統手工技藝非遺大展上,鳳翔木版年畫、安塞剪紙等55個三秦底蘊濃郁的非遺項目集中亮相,為人們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