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經緯6月11日電 2022年全國新高考Ⅰ卷作文題目出爐,試題材料“本手、妙手、俗手”引發熱議,三個看似復雜的圍棋術語,蘊含著基本與創造之間的簡單辯證關系:先掌握融通了強調“合乎情理的正規下法”的“本手”,才能成就巧妙的著手,否則只會變成損傷全局的“俗手”。
文化傳承的規律亦如此:秉承根本、遵循規律,以堅守謀創造。置于文化遺產保護的具體情境中,這種守正創新的智慧藏在堅守文化遺產生成發展的環境、不脫離人民群眾生產生活的“活態傳承”里。
6月11日,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新聞《云賞非遺 探尋匠心》主題直播走進瀘州老窖,探訪1573國寶窖池群,體驗瀘州老窖酒非遺釀制技藝,傾聽非遺匠人講述非遺傳承故事,帶領觀眾沉浸式體驗非遺文化之美。
通過央視直播,我們發現,其實很多各具魅力的非遺就“活”在我們身邊。
“活態傳承”的現世價值
文化遺產源于古人的生產和生活,天生具備活態屬性。賦予文化遺產現代意義,將其融入生活,被認為是“最好的傳承”。于是,以生活為載體的“活態傳承”應運而生。
那么,“活態傳承”的“活”該如何定義?
(中國四川 都江堰)
澤被生態數千年,建于公元前三世紀的偉大水利工程都江堰,至今仍以汩汩清流灌溉著60多萬公頃良田;二十四節氣中濃縮的古人天人合一的生態思想和因時制宜、因地制宜、循環發展的生態智慧,在今天依然生機煥發。
上述這般古老的文化遺產沿用至今,仍為當代創造價值,可謂“活”的第一重意義。而已失傳的文化遺產在當代被重新“復活”,便是另一重意義。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順德的“香云紗染整技藝”)
如廣東南海地區有1000多年歷史的香云紗織造工藝,在上個世紀90年代受到傳統紡織業市場大幅度萎縮的影響,慢慢失傳。歷經二十多年才被重新接續,因此誕生了被海外人士譽為“紡織界的軟黃金”的高端中國絲綢出口產品。
基于文化遺產的活態屬性,其不僅是一種文化資源,同時也作為一種經濟資源在當今時代綻放新的生命力。“活文物”瀘州老窖1573國寶窖池群便是個極好的例子。
(不間斷使用449年的1573國寶窖池群)
就作為文化資源創造的價值而言,一來它作為我國建造最早、持續使用時間最長、原址原貌保存最完整的釀酒老窖池群,因數百年連續傳承使用形成了“活態文物”;二來又與地方經濟、民俗文化水乳交融,展示了一個區域的獨特性和創造性;再者,其數百年持續釀造形成的種類繁多、數量龐大的微生物,為研究中國釀酒工藝提供了極限樣本,展現了極高的歷史、人文及科學價值。
活窖池的經濟價值更是不可估量。憑借繼承中國釀酒工藝的悠久歷史和獨特的釀制技術,窖池歷年來持續創造經濟效益。此外,早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瀘州老窖就在全國開辦了數十期釀酒培訓班,將釀造技藝毫無保留地貢獻給白酒行業,與業內企業共創了十足可觀的經濟效益。
(無斷代傳承698年的瀘州老窖酒傳統釀制技藝)
瀘州老窖活窖池、活技藝,因此成為中國白酒行業共同的財富,也讓瀘州老窖美酒持續生香。
公元1324年,瀘州老窖酒傳統釀制技藝第一代傳承人郭懷玉發明釀酒曲藥——“甘醇曲”,開創了濃香型白酒釀造技藝。該技藝傳承至今已經有698年,2006年入選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該非遺釀制技藝工序繁雜,經過精選原料、粉碎、拌糧潤糧、拌糠、上甑蒸酒蒸糧、摘酒、出甑攤晾、拌曲、入窖、封窖發酵、開窖滴黃水、起運母糟并堆砌母糟等十二道工序,最終釀制成瀘州老窖酒。這是中國釀酒技術和酒文化的一個典型實例,即使是科學發達的今天也難以用現代技術加以替代。24代瀘州老窖釀酒人秉承匠心精神,以“師徒相承、口傳心授”的方式,不斷代傳承瀘州老窖酒傳統釀制技藝,讓其歷698年而不衰,始終與中國白酒行業的發展同頻共振。
聚焦“活態雙國寶”,打造差異化競爭優勢
從2011年正式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到2021年發布的《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規劃綱要》,非遺的保護、傳承與合理利用正漸漸融入國家發展戰略,與國家重大項目有機結合的程度也越來越高。瀘州老窖大力推動非遺的傳承保護,是順應國家戰略的積極舉措。
再從行業來看,不斷升級的高品質消費新需求使得具有品質優勢、文化內涵和創新理念的產品更容易贏得市場青睞,行業競爭由此回歸品牌核心資產的競爭,即主要為窖池價值與釀造技藝的競爭。
坐擁行業唯一持續釀造449年的物質文化遺產1573國寶窖池群,和行業唯一歷經698年、24代傳承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瀘州老窖酒傳統釀制技藝,瀘州老窖聚焦“活窖池”和“活技藝”打造白酒行業唯一的差異化競爭優勢具備前瞻眼光。
守護“非遺文化”,讓傳統文化“活”起來
推動文化遺產保護、傳承與利用的可持續發展,讓傳統文化“活”起來,活態傳承是重要手段。瀘州老窖連續十余年在每年的農歷二月二舉辦封藏大典,以莊嚴肅穆的祭祖儀式、傳續儀式、春釀封藏儀式展現對農耕傳統、自然釀造的堅守和虔誠,講述中國白酒文化故事,演繹對“活態雙國寶”、對中華文化遺產的持續保護與活態傳承。
瀘州老窖“活技藝”的24代傳承人致力于對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堅持使用老窖池群和傳統釀制技藝釀造美酒,讓活文物生生不息,讓傳統文化代代相傳,造就了一段近七百年仍歷久彌新的傳奇。
瀘州老窖守護“活態雙國寶”的行動,也絕不是一成不變的承襲,傳承人與時俱進,不斷加入新的創新元素,才塑造了其活態傳承的整體性。
(2022年瀘州老窖·國窖1573 封藏大典)
近兩年的封藏大典,瀘州老窖依托時下火熱的直播形式,攜手央視新聞、新華社、鳳凰網等諸多媒體,帶領觀眾在線感受中國白酒的釀造文化、封藏文化,共同探尋文化傳承的魅力。
借助現代科技的力量,瀘州老窖為“活態雙國寶”打造展示舞臺的同時,也打通了公眾與文化遺產間的感受鏈路。
今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央視走進瀘州老窖,探訪國寶窖池,請非遺釀制技藝傳承人進行現場演示,讓觀眾得以感受非遺文化的深厚魅力。透過精巧絕倫的技藝、底蘊深厚的傳承故事,我們欣喜地看到,瀘州老窖堅守“活態雙國寶”核心資產、在數百年的歷史傳承中積累“本手”之勢,又不止步于此,不斷突破固有的傳統文化傳承觀念,探索出了一條切實而創新的文化遺產活態傳承之路,此舉可謂出了“妙手”。(中新經緯APP)
歡迎關注中新經緯(jwview)官方微信公眾號及官方微博,獲取更多財經資訊。
至此,中國已擁有52處世界遺產。此次鼓浪嶼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地遺產構成要素包括:世界多元文化聚居在鼓浪嶼,使得鼓浪嶼的建筑特色和風格體現了中國、東南亞和歐洲建筑與文化價值觀的交融。中華文化是農耕文化,講究鄉土,對海洋文化卻一直重視不夠。因此,
那么,什么才算是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一次,考考你:在中國豐富的文化傳統中,有哪些元素可能不包括在這一名錄之內?這種思考不僅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性,也促使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更積極地去探索和保護這些即將被遺忘的文化瑰寶。
何山)近日,由中國文物學會、中國文物報社主辦的“2021全國十佳文化遺產旅游案例推介活動”終評會在京召開。15名專家組成終評委員會投票選出“2021全國十佳文化遺產旅游案例”和“2021全國文化遺產旅游優秀案例”。其中,河南博物院“失傳的寶
《我與我身邊的文化遺產》《我們是文化傳承人》大家紛紛表示,此次演講比賽不僅豐富了校園文化生活,增強了青少年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使命感和責任感,更借助演講和講述的形式,不斷去提升學生的審美情趣和交流表達能力。
宿州地理位置優越,有著豐富的自然資源,而且特產名吃也非常的多,今天就跟大家分享一下宿州最有名的5種小吃,每種都是宿州人的心頭愛,看看你吃過哪幾種?SA湯是宿州市的金牌小吃,同時也是宿州市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在宿州本地,這幾種小吃都是他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