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中珍藏著一個精美竹編小茶盤,里外都用暗紅色的漆刷過,古色古香,它是我親愛的爺爺在82歲那年給我編織的。2004年,仿佛知道自己這年要走似的,因白內障青光眼雙目失明的爺爺,摸索著給我和表妹每人編織了一個茶盤,說是送給我們將來出嫁的禮物,是個念想。可惜爺爺沒能看到我披上紅嫁衣,按家鄉的風俗在婚禮上用茶盤給長輩們奉茶。
記憶中,兒時爺爺奶奶家門前屋后,除了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更多的是一片片翠綠的竹子。東坡曰: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當年的爺爺奶奶可不全是出于這樣的文人雅興,更多的是尋常百姓養家糊口的剛需——爺爺是當地有名的篾匠。13歲喪父,作為長子的爺爺被迫中止學業,外出拜師學藝。爺爺天資聰穎加上特別吃苦耐勞,成為師傅最得意的門徒,不到兩年就自立門戶,接過師傅手中傳下來的篾具箱開始闖蕩世界、編織生活,成為方圓百里有名的手藝人。
編筐織簍,全在收口。爺爺心靈手巧、認真精細,做工用料講究,從家中竹園伐來的竹子,若有蟲蛀或壞節,一概不用,寧肯給奶奶當柴火燒了。經他手工破出來的篾條篾片篾絲,粗細厚薄工整劃一,凡經他手織的竹器,比別家更精美耐用,每一件拿出來都像工藝品。背簍、提籃、涼席、竹床、簸箕、窩筐、小茶盤、鳥籠……從日常生活用品到勞動生產工具,他無不會做,即使沒做過的,只要打眼一看,回去就能琢磨著做出來,爺爺七十多歲時,還有不少人請他上門編織物品。在別的孩子尚不知何為“勢如破竹”時,我早已沉浸式地體會領略到了“破竹”的氣勢之美。
中國有句老話,縱有良田千頃,不如一藝在身。從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到八九十年代,爺爺憑著自己的好手藝,上奉老母親吃穿用度,下育五個孩子上學念書,旁助鄰里好友婚喪嫁娶竹編非遺 編織生活,襄助了幾代人的生活,即使在最艱難的日子,也把生活過得有滋有味,俠義豪氣名滿鄉里。
一晃將近20年過去了,每每看到這個竹編茶盤,我都不禁神思遙飛,感慨爺爺要是還在,怎么著也是個竹編“非遺”傳承人。
2023年,父親以爺爺的工具箱為題材寫了一篇《父親的篾具箱》,在一個征文活動中獲獎。去年秋末,在公園里見工人師傅們將菖蒲全割了扔在地上,驀地想起小時候爺爺編竹子的情景,耳濡目染的我曾在一旁拾些爺爺廢棄不用的短篾片編小席子,一時興起聊發少年狂,拾了些菖蒲就地編起小席子來,不想引來不少人圍觀模仿,無人問津的菖蒲草一下成了“香餑餑”,還有人找我指點怎么編,孩子在我身邊興奮不已:“媽媽,你成了公園的紅人了,你真棒!”
如今,保護“非遺”就是保護民族傳統文化的根,這一觀念已逐漸深入人心。因為工作原因,我越來越多地接觸并參與到“非遺”保護傳播工作中,也不斷見證著“非遺”事業的發展。
在一次中國非遺年度大會上,看到貴州赤水竹編的工藝品,精美異常,既有爺爺當年所編器物的縮微版,也有很多創新發展的新竹編工藝品,讓人愛不釋手。經了解方知,赤水早已成立了竹編產學研基地,集加工生產、學徒培訓、產品研發推廣等于一體,多款產品被列入國家級扶貧產品,正在形成一個文化產業,受到當地政府高度重視,成為帶動當地父老鄉親脫貧致富、鄉村振興的樣板。一滴水折射著太陽的光芒,相信這也不是個案,它同樣折射著新時代的變化。
爺爺名曉界,字德揚。爺爺奶奶已長眠于故鄉的那片竹園里,我去告祭他們:“德已揚,爺爺,您放心吧!”
下一篇
1、王老邪工匠精神非遺的這門手藝是隔代單傳工匠精神非遺,就是爺爺傳孫子,不傳兒子,他是第五代傳人,祖上被稱作 “山東巧工王神手” 當年康熙微服私訪時,還摸過他家的金剛鉆,他爺爺曾經是慈禧太后的御用工匠 ,王老邪家里的工具,隨便拿一。2、工匠
旅游體驗文旅融合1旅游體驗竹編文化可以讓游客獲得更加豐富多彩竹編文化與非遺文化傳播的旅游體驗2文旅融合竹編文化為文旅融合注入了新動力竹編文化與非遺文化傳播,以非遺文化帶動旅游業發展。屬于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手工藝品竹編是指竹絲篾片的挑壓交織,
屬于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手工藝品竹編是指竹絲篾片的挑壓交織竹編非遺傳承人,一般稱被挑壓的篾為“經”竹編非遺傳承人,而編織的篾為“緯”由經與緯的挑壓可以編織出千變萬化的圖案。有國家省兩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4人設計類專業已經形成四川省及西南地區高職
遵義特產二赤水竹編赤水竹編是貴州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遵義非遺文化有哪些,作為傳承人遵義非遺文化有哪些,楊昌琴一直在探索如何讓非遺真正做到“活態”傳承,讓傳統手工技藝回歸生活,甚至引領生活如今,楊昌琴做到了除了立體瓷胎竹編竹編畫等,這次他們還把
四川逍遙居竹編工藝品 逍遙居竹編 1 四川逍遙居手工竹編平面畫 接近生活,與網路更深沉次四川竹編非遺的互聯,同時對書畫作品文化更新四川竹編非遺的體驗 2粗絲工藝品無瓷胎竹編工藝品 用竹條篾片編成四川竹編非遺的生活用具和觀賞陳設品 新石器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