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非遺法制宣傳 |《非遺法》解讀(十二):關于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調查的方法和要求的規定
第十二條 文化主管部門和其他有關部門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調查, 應當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予以認定、記錄、建檔,建立健全調查信息共享機制。
文化主管部門和其他有關部門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調查,應當收集屬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組織部分的代表性實物,整理調查工作中取得的資料,并妥善保存,防止損毀、流失。其他有關部門取得的實物圖片、資料復制件,應當匯交給同級文化主管部門。
本條是關于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調查的方法和要求的規定。
本條第一款規定了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調查的手段、方式、方法。認定、記錄、建檔,適用于所有非物質文化遺產。建立檔案是保存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措施,是指通過搜集、記錄、分類、編目等方式,建立完整的檔案。為了使調查的記錄能夠完整、系統地保存,應當建立反映非物質文化遺產基本面貌的檔案。這既是調查工作的延續,也是其他保護工作的基礎。
在調查過程中,應對現存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通過記錄、拍照、錄音、 錄像、復制等手段將聲音、形象等固定下來,建立分布、流傳情況的檔案,對相關的重要資料和實物予以征集、購買,對已經消亡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相關實物和資料予以保存。
本條第二款規定了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要求。其中,“實物”具體包括與“傳統美術、書法、音樂、舞蹈、戲劇和曲藝”相關的工具、用具、服裝行頭、樂器、曲譜等,與“傳統技藝”相關的工具、產品等,與“傳統體育、游藝和雜技”相關的工具、用具、道具等等。“代表性實物”是指這些實物中代表了該項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創造水平、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存、研究和傳承具有重要意義的那些實物,例如某項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代表性傳承人利用該項技藝所制作的代表性作品,某項傳統戲劇所流傳下來的代表性曲譜、服裝道具等等。
調查工作中形成的資料是指在調查中形成的文字、圖片、聲音、影像等資料,如在現場所做的文字記錄,拍攝的圖片、照片,所做的錄音記錄和錄像記錄、根據調查整理所做的調查日志、調查報告等。這些資料并不屬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組成部分,但它們是反映非物質文化遺產形式和內涵的客觀證據。
本法第十一條第二款規定,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其他有關部門可以對其工作領域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調查。其他有關部門調查結束后,應當將調查取得的實物圖片、資料復制件,匯交給同級文化主管部門,以便于信息的收集整理、交流共享,有利于發現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有利于文化主管部門全面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情況,防止重復調查,搶救瀕臨消失的非遺項目。
在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調查時,應當注意以下幾點:
一、注重全面調查和重點調查相結合
堅持全面調查和采錄,以免遺漏。要根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現有狀況去調查、記錄,有什么就調查什么,對各種非物質文化遺產表現形式,都要進行調查,而不能在調查之初就設定框框,主觀地舍棄某些類別或某些內容。要兼顧城市和鄉村,采訪調查對象要兼顧不同年齡、不同性別、不同職業、不同文化水平的人群。對那些資源豐富的地區、掌握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知識和擁有高超技藝的人,要重點調查,深度了解。
二、注重真實記錄
在調查過程中,調查人員應采取客觀的唯物史觀分析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產生、發展以及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出現的各種現象,尊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歷史特征,客觀地采錄和編寫,不加修飾、不加歪曲地真實記錄歷史文化的真實形態和文化傳承的脈絡,不能根據自己的想象或憑借自己的知識和愛好進行篡改、刪減。
三、注重總結歸納
調查中不僅要認真仔細地觀察、記錄,還要善于從不同的表現形式中尋找共性,從繁多的調查記錄中發現一個地區范圍內哪些形式是最有代表性的形式,哪些具體作品或技藝是一類非物質文化遺產表現形式的集中體現。
四、尊重當地風俗習慣和調查對象的權益
調查工作需要深入各個地區,面對不同的調查對象。調查人員要提前了解當地的禮儀、言談或行為的禁忌,調查工作中應當遵循,以便更好地融入當地人的生活,使調查工作順利開展。另外,還應當尊重調查對象的權益,考慮他們的年齡、體力、時間、情緒等因素,尊重他們的講述、表演和展示,以平等友好的方式與調查對象進行交流。
整理自:《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釋義及實用指南》 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行政法室 編著
非遺法制宣傳 |《非遺法》解讀(一):關于本法立法目的的規定
非遺法制宣傳 |《非遺法》解讀(二):關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概念和范圍
非遺法制宣傳 |《非遺法》解讀(三):關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原則和措施的規定
非遺法制宣傳 |《非遺法》解讀(四):關于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基本要求的規定
非遺法制宣傳 |《非遺法》解讀(五):關于使用非物質文化遺產應當遵循的原則的規定
非遺法制宣傳 |《非遺法》解讀(六):關于人民政府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保護、保存責任的規定
非遺法制宣傳 |《非遺法》解讀(七):關于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管理機制的規定
非遺法制宣傳 |《非遺法》解讀(八):關于人民政府宣傳非物質文化遺產責任的規定
非遺法制宣傳 |《非遺法》解讀(九):關于鼓勵社會力量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規定
非遺法制宣傳 |《非遺法》解讀(十):本條是關于表彰、獎勵的規定
非遺法制宣傳 |《非遺法》解讀(十一):關于文化主管部門和其他有關部門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調查的規定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責任編輯:
”李茜認為,中國傳統民俗手工藝品不只講究用,更講究情,每一件物品都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例如,女紅被稱為母親的藝術,它們不僅美在外在,更美在內涵,每一個花紋都經過奇思妙想,每一針一線都經過手的溫度,每一件成品都飽含著濃濃的親情,“這也是中國
課堂上,石家莊學院注重將非遺技藝與現代設計理念深度融合,鼓勵學生設計開發既保留傳統韻味又契合現代需求的非遺作品,進一步激發學生的非遺傳承熱情。“當非遺走進生活,我越來越發現蘊含在傳統文化中的美。
據中國工藝美術協會副秘書長侯惠哲介紹,現在工藝美術行業分為傳統手工藝品和現代工藝品生產兩大類。普查報告顯示,我國現共有省級以上工藝美術大師1787人,其中中國工藝美術大師365人。一邊是現代設計藝術專業的擴招與相對過剩,一邊是工藝美術專業的
每一座城市,都隱匿著獨屬于自己的非遺珍寶,等著我們去發掘和感受。有著“東方水城”美譽的蘇州,其非物質文化遺產同樣光彩照人。這些非遺項目不但彰顯了中國傳統文化與藝術的精華,更是咱們民族智慧與創造力的成果。讓我們一同去發掘并感受這些非遺文化,領
非物質文化遺產,如高腔藝術,承載著豐富的歷史與情感,正因此在當代生活中煥發著新的生機。這個傳承不僅僅是技藝的延續,更是文化和情感的交匯。楊百能日復一日的教導,不僅讓這門藝術得以傳承,更賦予了它生命的內涵。他明白,這不僅是對父輩手藝的傳承,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