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0日,天津大學寄出了我國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學交叉學科(以下簡稱非遺學科)碩士研究生的錄取通知書。秋季新學期,7名非遺學科新生將進入天津大學馮驥才文學藝術研究院(以下簡稱馮研院),開啟嶄新的求學之旅。據了解,馮研院計劃在3年內招收30名研究生,目前已錄取的首批7名學生均為擇優遴選的推免生。
非物質文化遺產學是文化遺產研究的分支,以非物質文化遺產事象及其歷史、風俗、審美方式、價值體系、傳承人群,以及科學保護、傳承和發展為研究對象和內容,是人文科學、社會科學、自然科學混融交叉,集理論研究、田野調查、保護與管理等于一體的新興交叉學科。非遺學科致力于培養掌握非遺基礎理論和知識體系,具備專業的田野調查能力,并具有一定的人類學、民俗學、歷史學、藝術學等相關知識技能,能夠勝任非遺調查認定、傳承保護、宣傳推廣、轉化利用等工作需要的研究型和管理型高層次專業人才。
非遺學科的設立標志著我國非遺人才培養在高等教育體系中有了一條“快車專線”,隨著第一批“車票”的發出,這條“快車專線”將為我國非遺科學保護事業源源不斷地輸送高層次專業人才。
去年秋天,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準天津大學設置全國首個非遺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體現了黨和國家對非遺事業的高度重視。科學保護和發展非遺是時代之必需,培養非遺一線急需的研究和管理人才更是高等教育責無旁貸的使命。
馮研院作為培養我國首批非遺學科碩士生的試驗田,自建院以來始終把教學科研與我國文化遺產最前沿的工作緊密聯系在一起,現已初步形成獨具特色的非遺教研方式。
對于非遺學科碩士生的培養,馮研院院長馮驥才尤其重視田野教育,“田野是非遺學最重要的工作場域。只有具備深厚的田野功力,才能與民間文化共命運”。為增加學生的田野實踐機會、將教學與地方文化現實需求相融合,馮研院正在傳統村落遺產資源豐富的浙江西塘和木版年畫最重要的產地天津楊柳青,分別籌建實踐基地。
馮驥才還注重審美教育:“民間文化都是以審美的形式表達出來的,只有懂得非遺源自民間生活和情感原生態的美,才能產生對文化的熱愛和責任感。”為此,馮研院收藏了大量民間藝術珍品,并且正在籌建新的博物館,為學生提供接受非遺審美教育的良好平臺。
為做好學生的入學和培養工作,馮研院緊鑼密鼓做了大量準備:組建一支教學與科研經驗豐富的教師隊伍,成立非遺學科的教研中心;建立匯聚全國重量級專家學者的學術委員會和教材編寫委員會;編寫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系列教材”;開展專業課程建設,基本確定非遺學科學生培養方案。(記者 陳 曦)
那么,什么才算是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一次,考考你:在中國豐富的文化傳統中,有哪些元素可能不包括在這一名錄之內?這種思考不僅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性,也促使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更積極地去探索和保護這些即將被遺忘的文化瑰寶。
何山)近日,由中國文物學會、中國文物報社主辦的“2021全國十佳文化遺產旅游案例推介活動”終評會在京召開。15名專家組成終評委員會投票選出“2021全國十佳文化遺產旅游案例”和“2021全國文化遺產旅游優秀案例”。其中,河南博物院“失傳的寶
《我與我身邊的文化遺產》《我們是文化傳承人》大家紛紛表示,此次演講比賽不僅豐富了校園文化生活,增強了青少年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使命感和責任感,更借助演講和講述的形式,不斷去提升學生的審美情趣和交流表達能力。
此次走訪不僅是一次非遺文化探索的實踐,更是一場傳統藝術與現代設計的對話。藝術學院動畫教研室將繼續深化動畫專業教學設計與非遺文化的合作,探索傳統文化與動畫數字藝術的創新結合,為河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發展注入新活力。
宿州地理位置優越,有著豐富的自然資源,而且特產名吃也非常的多,今天就跟大家分享一下宿州最有名的5種小吃,每種都是宿州人的心頭愛,看看你吃過哪幾種?SA湯是宿州市的金牌小吃,同時也是宿州市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在宿州本地,這幾種小吃都是他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