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認識非遺纏花工藝——梅巷社區制作“藍鳶”胸針
“纏花,顧名思義就是用各種顏色的絲線在提前固定好的銅線上纏繞出各種造型的花卉藝術品。”志愿者老師在講臺上為居民介紹著纏花這個傳統工藝,“現在,纏花已經被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名單中,它最大的特點就是小而精致。”
12月14日下午,來自2022蘇州市公共文化配送項目攜手平江街道文化站,將纏花工藝活動帶到姑蘇區平江街道梅巷社區,為社區的居民們帶來了一節傳統文化課。
志愿者老師在活動開始為大家介紹了纏花工藝的衍生和發展,還教了大家一些基礎的纏花手法,隨即就為大家分發了做纏花胸針的材料,今天做的是藍鳶花造型的胸針,老師一步一步地教大家穿珠纏線,大家也學得仔細,年紀大的居民還特意戴上了老花鏡,細細地繞起了絲線,一個花蕊,一片花葉,都要花費不少的功夫。
家住梅巷花園小區的王惠芳說:“這個纏花學倒是不難學,會點針線的都好上手的,但挺考驗耐心的,別看就是一圈一圈地繞線,但松了不行,稀了不行,一不小心手還會把線磨毛了。這個工藝真的了不起的,也告訴了我們貴在堅持。”
居民們剛開始并不熟練,但在一次次摸索中逐漸找到了技巧,最終,一朵朵藍鳶花“競相開放”。今天的文化活動豐富了社區居民的業余生活,提升了居民們的幸福感,促進了社區居民的交流,更增進了社區與居民之間的溫馨互動。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責任編輯:
十笏園文化街區的齊魯非遺文化產業孵化器,是山東省首家以非物質文化遺產為核心孵化項目的文化產業創業孵化基地,匯集了眾多大師級非遺傳承人,集中展示濰坊非遺文化
推開北京工藝美術博物館的朱紅大門,一場關于燕京八絕的奇幻冒險正等待著您與孩子共同開啟。北京工藝美術館只準備了這些?北京工藝美術博物館誠邀您和孩子在這個春天,親手“復活”沉睡的北京非遺技藝,在展館前感受文物美學,在研學區親手傳承非遺技術,這趟
1月26日至2月3日,安徽供銷年貨大集在合肥濱湖國際會展中心2號館舉行,在1000多家商戶中,非遺手作專區格外受到歡迎。安徽省合肥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廬陽剪紙傳承人楊曉紅正在制作一個立體的春字剪紙。”除了單張的剪紙,還有將剪紙封在陶瓷杯、保溫
此次非遺臉譜繪制活動,不僅讓孩子們近距離感受到了京劇臉譜這一傳統藝術形式的獨特魅力,更在他們心中種下了熱愛傳統文化的種子。下一步,教育社區也將繼續開展此類活動,為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貢獻力量,讓更多的轄區居民領略到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與
2025年1月15日,圓通西路社區寒假托管班開展了以“趣味醒獅,傳承非遺”為主題的醒獅制作活動,此次活動旨在通過讓孩子們動手實踐的方式,深入了解中國傳統的醒獅文化,培養他們的藝術興趣和創造力。醒獅手工制作對孩子們不僅是傳統技藝的傳承,更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