儺舞起源于原始社會圖騰崇拜祭祀儀式。湛江儺舞是由中原及閩南傳入,其內容形式是古代雷州半島漢族勞動人民敬天崇雷而形成的一種獨特雷儺舞,以雷首公與東、南、西、北、中五方雷將為主體,還包括土地公婆、艄公婆等,俗稱“走清將”、“舞巫”、“考兵”等,也是當地古代先民祭雷遣災、禱神保平安的漢族民俗舞蹈。 湛江儺舞古老生動,蘊含豐富,氣氛熱烈壯觀,動作原始古樸,已被收入《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主要分布于湛江市的麻章區湖光、太平鎮,雷州市南興、松竹、雷高、楊家、白沙、附城、沈塘鎮和吳川市的黃坡、博鋪等鎮鄉村。 2007年4月“考兵”儺舞被列入湛江市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儺舞是一種古代面具舞蹈,素有“舞蹈活化石”之稱。是中國一份珍貴的文化遺產,其中包含著人類學、歷史學、文藝學、民眾學等眾多科學。產生于3000多年前的殷商時期,是古代驅逐疫鬼儀式的一種巫舞,后成為一種流傳于漢族民間的驅邪、祈福、喜慶的舞蹈。現主要分布在江西、廣東、貴州、云南等地。
表演形式
廣東湛江儺舞的內容形式是以雷首公與東﹙青﹚、南﹙赤﹚、西﹙白﹚、北﹙黑﹚、中﹙黃﹚的五方雷將為主體以及土地公婆、艄公婆等儺具的一種獨特的雷儺舞,俗稱“走清將”或“走成倀”、“舞巫”、“考兵”等,還有吳川的“舞六將”與“舞二真”。主要的目的是驅邪遣災,祈求平安,迎祥納福。儺舞的造型,呈現粗獷,莊嚴威武。儺儀活動是由道士在廟前設壇,向神靈燃燭、焚香、燒紙寶、供三牲。接著頒令、頒符、敬請五色旗隊,八寶、飄色、鑼鼓班,儺舞隊等各路兵馬到壇前札寨練兵,然后到各家各戶趕鬼驅邪,保佑平安。之后游神,游神隊伍浩浩蕩蕩到村鎮各土地公管轄境界敬祭。游神完后,隊伍回到神廟廣場前,再次舉行祭神儀式,整個活動宣傳結束。
撰文:鳳凰網廣東湛江 陳文富 謝勝強 劉曉丹
近日,記者從荊楚理工學院獲悉,該校藝術學院教授劉曉靜組織推薦的傳統舞蹈——《蓮湘》成功獲批荊門市第八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
文化進萬家——廣東視頻直播家鄉年”活動在廣州正式啟動,“粵傳粵精彩——廣東非遺展演展播系列活動”隨之拉開帷幕,一場充滿嶺南韻味的非遺晚會帶來濃濃新年氣息。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本次廣東非遺晚會還以網絡視頻直播方式展開。
廣州市級剪紙非遺代表性傳承人、著名工藝美術大師韓艷把自己編著出版的廣東省首本剪紙歷史著作《廣州剪紙非遺史》現場捐贈給了海珠區全區的中小學校和文化單位。廣州剪紙是嶺南文化藝術瑰寶,是廣東傳統工藝美術廣東剪紙的主要代表。
制作趣味龍舟模型、慢嘆非遺休閑驛站、齊玩真人龍舟棋……來自廣州、珠海、惠州、汕尾、東莞、江門、肇慶七個市的非遺項目及傳承人,與景區游客共度端午。記者在現場看到,本次節慶“嘆”非遺活動體現了濃郁的嶺南端午特色。包粽子和賽龍舟是嶺南端午不可缺少
近日,由廣東省文化和旅游廳指導,廣東省非遺工作站(振興傳統工藝工作站)主辦的2021年度廣東省“非遺進校園”優秀案例征集活動公布獲獎結果,佛山2個案例獲評“精品案例”,2個案例獲評“優秀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