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 播 藝 術,播 種 幸 福 。
國內、外藝術名家 | 藝術品收藏 | 文學 | 音樂 | 視覺
作為人類文明星空里的璀璨明珠——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僅是社會文明的珍貴技藝,還是人類滋潤心靈世界、值得倍加珍惜的精神家園。近年來,時代記憶積極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挖掘、整理、保護和傳承,以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和傳承人為核心,建立起了有效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機制。這些絢麗多姿、彌足珍貴的非遺,蘊含著人們豐富的想象力和獨特的創(chuàng)造力,是我們的財富,是城市文脈、歷史的見證。時代記憶推出“走進非遺”系列,陸續(xù)帶領大家了解非遺,共享這份珍貴的文化財富。
烏銅走銀
天下銅藝雙絕之“烏銅走銀”
走銀即鍍銀,烏銅走銀即在銅胚上鏤刻出精美的紋飾圖樣,然后在陰刻的紋飾內鍍銀或金,再將銅胚表面處理成黑色,使其在莊重深沉的黑底上襯托出銀(金)光閃閃的燦爛飾紋,使工藝品顯得雍容華貴,瑰麗多彩。其造型奇巧,制作工藝精湛,特色濃郁,不但具有很高的歷史藝術價值和研究價值,也具有較大的商業(yè)開發(fā)價值。2011年05月23日,烏銅走銀制作技藝經(jīng)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考古溯源
晉寧是云南青銅文化的中心。1955年至今,省市考古工作者在晉寧石寨山進行了五次發(fā)掘,清理古墓86座,出土戰(zhàn)國至西漢的文物5000多件。這些可與中原商周青銅文化媲美、被國際文博界譽為“獨步世界的收藏”的文物,勾勒出足以令彩云之南驕傲的、消失了2000多年的古滇王國的輪廓,顯現(xiàn)了云南古代史上一個最燦爛的時代。這是云南考古界在滇文化探究中里程碑式的發(fā)現(xiàn),被譽為中國三大出土奇跡之一。晉寧石寨山出土的這些文物,大多數(shù)都是青銅器。天城門是晉城鎮(zhèn)一個歷史悠久的村落,距石寨山只有3公里多。制作烏銅走銀的袁家住在天城門村的小梨凹,這個以竹編之鄉(xiāng)著名的村莊坐落在金砂山下。金砂山也因前些年出土過大量的青銅器而名噪一時。
據(jù)專家分析,古滇國的青銅鑄造工藝非常精湛,當時的人們能采用單范澆鑄、空腹范澆鑄、夯筑范澆鑄、套接范澆鑄、失蠟法澆鑄等方法,制造用途多樣的生產生活用具和工藝美術品,并使用鍛造、模壓、鏤空、鎏金、鍍錫、鑲嵌、彩繪、線刻等后期加工技術,使青銅器更具實用性和更精美。古滇國工匠對青銅合金比例有著較為準確的認識,并能熟練地應用,他們采用的合金成分多達6種以上,除了人們熟悉的銅、錫、鉛、鐵外,還有鎳、硅等。他們根據(jù)自己對青銅器性能和用途的設計要求,調整合金成分,改變合金比例,或使之提高硬度,或增強韌性,滿足了生產和生活的需要;他們巧妙利用合金比例,改變銅器的顏色,使之烏黑發(fā)亮或潔白生光,從而滿足人們的審美情趣。
烏銅走銀的制作最基礎的工藝就是合金銅的冶煉,這一工藝技術掌握不好,銅就不能變黑,成品不是紅銅走銀就是黃銅走銀,其工藝價值將大打折扣。因此,古滇青銅器很可能就是烏銅走銀的歷史源頭。
制作方法
主要產品多為器皿、墨盒、玩物,圖案有麒麟吐書、八仙過海、花鳥蟲魚、飛禽走獸、梅蘭竹菊、龍鳳鹿鶴等。工藝造型奇巧,技藝精湛。產品銷路甚廣,遠銷香港地區(qū)和國外,極富盛譽。烏銅上呈現(xiàn)銀色紋樣,形成獨特雅致的風格和極高品位。有手爐、文房四寶、酒具、花瓶、筆筒、香爐、如意、首飾、煙具、首飾盒、長命鎖等。工藝制作精細,用料精選,費工費時。
制作烏銅走銀是一項復雜的工藝,匠人須掌握冶煉合金、雕刻造型、書法繪畫、微雕等技藝。主要工具有風箱、熔爐、鐵錘(大、小)、鉗子、大小不一的鏨子(鏨刻花紋用)。其制作過程是:用銅做成銅坯,呈淡紅色,坯上以手工繪刻花紋;然后將一定比例的紫銅、黃金熔化成溶液,用專用的工具“瓦它拉”(窯泥燒制的器具)手工反復打制,直至像薄紙一般;再用各種大小不一的鏨子鏨刻已經(jīng)畫好的圖案花紋,然后走銀水或金水打制成型;最后,使用祖?zhèn)髅胤绞怪兊脼鹾诎l(fā)亮,光澤秀麗。
(一)熔煉烏銅
在熔化的銅水中加入黃金及其他金屬,熔煉為烏銅。這是一項關鍵性技術,原料配方最為重要。
(二)熔鑄、鍛打銅片成型
把熔煉的烏銅流體溶液鑄為薄塊狀,再經(jīng)手工鍛錘至所需要的厚度,按需求剪切并焊接成所制作器皿的基本形狀。
(三)刻繪紋飾
在成型的烏銅器皿上用鏨子精細刻鑿所需表現(xiàn)的圖案紋理,刻繪深度依據(jù)烏銅片的壁厚而定。據(jù)說刻鑿后還需在刻痕里涂上一種祖?zhèn)鞯摹昂杆帯薄?/p>
(四)走銀
將已熔化的白銀溶液澆于烏銅表面所刻繪敏飾的凹槽中,此步驟溫度控制非常關鍵,因為銅與銀的熔點極為接近,僅為130度的差異,一旦溫度控制不好,走銀時烏銅可能同時熔化。這一步也是烏銅走銀最關鍵的技術。
(五)焊接組裝、拋光處理
把已制作好的各個部件進行焊接處理,并用砂紙與砂坨作精細的拋光修飾。
(六)器皿變色
在沒做變色處理前,器皿的色彩仍為銅本色,器皿變色的方法是,讓器皿在手中反復焐,天熱,手汗大時,焐半天時間,器皿的紅銅色即能變成泛黑的烏銅,否則,需要人工氧化的時間會更長。
傳承現(xiàn)狀
烏銅走銀是云南一種獨特的傳統(tǒng)銅制工藝品,它的制作工藝已瀕臨滅絕。為更好傳承發(fā)展烏銅走銀工藝,金永才在昆明市官渡古鎮(zhèn)創(chuàng)辦了烏銅走銀傳習館,集制作、展示、傳承、銷售為一體,招收學徒傳授烏銅走銀技藝。2010年8月,昆明官渡古鎮(zhèn)內的“烏銅走銀傳習館”正式開課收徒,由云南省文化廳命名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金永才開班授課。2014年6月,云南省工藝美術行業(yè)協(xié)會烏銅走銀分會在官渡古鎮(zhèn)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成立。還選舉了金永才為會長,袁昆林、李叢仲為副會長,丁大為為秘書長。
作品欣賞
【 國際藝術大觀 】
國家級非遺:烏銅走銀,三百年前就是奢侈品!
【版權聲明】
我們尊重原創(chuàng)。《國際藝術大觀》所推內容若涉及版權問題, 敬請原作者告知,我們會立即處理!
合作、投稿:[email protected]
QQ:1762239581主編微信:13466422688
國際藝術大觀 ID:gvi-art
那么,什么才算是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一次,考考你:在中國豐富的文化傳統(tǒng)中,有哪些元素可能不包括在這一名錄之內?這種思考不僅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性,也促使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更積極地去探索和保護這些即將被遺忘的文化瑰寶。
何山)近日,由中國文物學會、中國文物報社主辦的“2021全國十佳文化遺產旅游案例推介活動”終評會在京召開。15名專家組成終評委員會投票選出“2021全國十佳文化遺產旅游案例”和“2021全國文化遺產旅游優(yōu)秀案例”。其中,河南博物院“失傳的寶
《我與我身邊的文化遺產》《我們是文化傳承人》大家紛紛表示,此次演講比賽不僅豐富了校園文化生活,增強了青少年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使命感和責任感,更借助演講和講述的形式,不斷去提升學生的審美情趣和交流表達能力。
宿州地理位置優(yōu)越,有著豐富的自然資源,而且特產名吃也非常的多,今天就跟大家分享一下宿州最有名的5種小吃,每種都是宿州人的心頭愛,看看你吃過哪幾種?SA湯是宿州市的金牌小吃,同時也是宿州市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在宿州本地,這幾種小吃都是他們的
記者周茜報道:近日,江西省公布了第五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名錄分為九大類別,共72個項目。為弘揚江西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省文化廳2016年啟動了第五批全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的申報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