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孟祭禮”
諸暨市應店街鎮十二都村素有“南孟故里”之稱,這里是孟氏南宗的核心聚居區,居住著2萬余名孟子后裔。這里有孟氏宗祠(存有宋高宗御書“仁壽堂”匾額)、柏樓等文化遺跡,還保存有竹馬舞、“南孟祭禮”等多種形式的傳統文化活動,由此形成了獨特的“南孟文化”,被譽為“風教之基地,耕讀之典范”。2016年,“南孟祭禮”被列入第五批省級非遺項目名錄,十二都村入選浙江省歷史文化村落和省級傳統節日保護基地。
一
據《浙江通志》《諸暨縣志》《暨陽孟氏宗譜》記載,孟子48代孫孟太尉公,名德載,字仲博,為宋信安郡王孟忠厚之子、宋哲宗孟皇后之內侄孫。幼時扈駕南渡到浙江,長大后作戰勇猛、軍功顯赫,且學識淵博、品行端正。皇上憫其勞苦功高,特旨公擇地夫概里(今應店街鎮十二都村)定居,成為南方孟姓始祖。宋乾道庚寅年(1170),諸暨縣令沈令紋奉宋孝宗御旨在夫概里初建孟子廟,宋高宗還手書“仁壽堂”作為諸暨孟氏宗祠堂號。至宋嘉定丁丑年(1217),諸暨縣令趙孟堅再修孟子廟。明代,諸暨縣令陳正誼、劉光復等多次續修孟子廟,清代孟氏族人也曾多次修葺。孟子廟的規模越來越大、地位越來越高,拜謁孟子廟的達官顯貴、文人墨客絡繹不絕。數百年來孟子廟香火鼎盛,“南孟文化”盛況空前、影響深遠。
二
“南孟風教”是孟子的思想、學說在南方傳承發展的產物,內容包括人物、地名、物產、風俗、傳說等,蘊含濃厚的地域文化色彩,具有很強的教化功能。其核心是通過“孟子祭禮”,以舞龍燈、跑竹馬等木塑表演藝術為載體,崇尚孟子思想,學習儒家文化、孟氏家訓家規,傳承“孟母教子”“貞女傳奇”等家風故事,秉承“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先祖遺訓,在此基礎上形成了獨特的南孟文化。
“南孟風教”傳承儒家文化之精髓,寓中華傳統美德于當代社會教化之中,與當前積極培育和踐行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一脈相承。“南孟故里”也正在大力弘揚儒家優秀傳統文化,推崇儒學治村,構建和諧新農村,充分展示了“南孟文化”的風俗教化新風尚。
“南孟祭禮”是宋朝時期遷入諸暨的孟子后裔為更好地傳承先祖孟子思想、弘揚儒家文化所傳承的祭祀禮儀,與山東孟子祭祀典禮一脈相傳。800多年來祭禮綿亙不絕,明代演變為春秋兩祭,20世紀60年代改為每年一祭,以孟子生辰農歷二月初二為祭祀之日,祭禮形態多樣,包括安置祭品、演奏祭樂、表演祭舞、撰寫祭文等;祭祀方式較為豐富,有官祭、民祭、宗族祭等;儀式內容獨特,有啟戶排班、起樂迎圣、行三獻禮與五傳禮等,集樂、歌、舞、禮為一體,生動地闡釋了孟子思想中的“禮樂祭祀”。“南孟祭禮”影響廣泛,省內的杭州地區、金華地區和省外的上海地區、湖南地區皆受影響。
自“南孟祭禮”列入第五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以來,十二都村積極配合市鎮文化部門宣傳和弘揚“南孟文化”,每年舉辦“南孟祭禮”。2017年,十二都村舉辦了首屆“南孟文化節”,召開“南孟文化研討會”并邀請相關國家級非遺專家和當地文化專家參加,此外開辟建立了“南孟文化展示館”,修繕了“孟子小學”。人民網、新浪網、浙江日報、浙江新聞、之江新風等媒體相繼做了宣傳報道,擴大了“南孟文化”的影響力。
三
近年來,借著舉辦“南孟文化研討會”、“南孟祭禮”、孟氏宗親聯誼等一系列活動的“東風”,十二都村邀請到山東孟氏宗親聯誼會和黑龍江省、徐州市、安慶市、宣城市、馬鞍山市等地的孟氏文化研究專家和孟氏宗親前來實地考察交流。來訪的專家和宗親一方面了解到十二都村在“南孟文化”傳承和保護工作中的創新做法,如建立“孟子小學”、重視家訓家規、傳承竹馬舞等,另一方面也對如何更加有效地傳承和弘揚“南孟文化”提出了寶貴意見。交流活動的開展,大大加強了海內外“孟子文化”研究成果的共享,同時寓中華傳統美德教育于當代社會教化之中,展示了“南孟故里”的教化新風尚。
諸暨非遺諸暨市應店街鎮十二都村素有“南孟故里”之稱,這里是孟氏南宗的核心聚居區,居住著2萬余名孟子后裔。2017年,十二都村舉辦了首屆“南孟文化節”,召開“南孟文化研討會”并邀請相關國家級非遺專家和當地文化專家參加,此外開辟建立了“南孟文化
30 京劇 2010諸暨非遺文化有哪些,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31 中醫針灸 32 麥西熱甫 2010諸暨非遺文化有哪些,急需保護諸暨非遺文化有哪些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33 中國水密隔艙福船制造技藝 34 中國活字印刷術 35 中
龍王子歡樂谷,位于浙江諸暨國際商貿城怡樂城文化廣場,是由太子龍集團投資,歷時20個月建成的大型動漫主題公園樂園分為1層水上樂園和5層陸地樂園,設有水上漂流虛擬VR賽道拍攝等38項娛樂項目龍王子歡樂谷所有場景都是按照原版;第二個要介紹的是嘉善
1、諸暨quot西施傳說quot成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諸暨擁有諸暨非遺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中諸暨非遺,國家級1項諸暨非遺,浙江省級4項,紹興市級19項,諸暨市級27項,內容包括民間文學戲曲民間手工技藝民間舞蹈歲時節令等該市文廣局在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