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湛江市立足雷州半島歷史文化資源優勢,因地制宜,多措并舉,不斷加大非物質文化遺產挖掘、保護、傳承與發展的力度,打造雷州半島獨特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片。目前,已有龍舞(湛江人龍舞)、獅舞(廣東醒獅)等8個項目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45個項目被列入省級名錄,92個項目被列入市級名錄;有國家級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5人,省級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66人,市級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130人;建立了廣東醒獅、吳川泥塑等10個省級非遺傳承基地,雷州蒲織技藝和遂溪制糖技藝2個省級非遺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和1個省級文化生態保護示范區——雷州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
一、完善非遺項目保護機制,推動非遺創新發展
按照“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工作方針,堅持“全面性、代表性、真實性”指導原則,持續完善非遺項目保護機制,推動非遺創新發展。一方面,因地制宜、整合資源,著力打造傳統工藝振興平臺,主抓湛江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陳列館、雷州足榮村手工制作館、雷州石狗博物館、湛江儺舞陳列館、遂溪龍灣醒獅文化館等平臺的建設和發展。另一方面,采取政策扶持、主動服務等措施,促進文化企業和民間工藝發展,孕育了一批民族文化企業家和反映湛江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代表性作品。
2019年5月,在中國民協彩塑藝術專業委員會、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促進會等舉辦的第二屆(東莞)中國泥塑藝術聯展暨首屆“茶花杯”精品泥塑大賽上,該市的省級非遺“吳川泥塑”項目7名傳人參賽,斬獲1金2銀4銅共7個獎項,充分展示了湛江傳統工藝和非遺技藝的精湛與魅力;同月,在第十五屆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上,積極組織非遺文創產品13件(套)參加本屆文博會,首次向海內外人士生動展示湛江非遺文創產品的成果,潮犬、儺之印記、瑞福儺手串、平安鷹雄車載系列、東海人龍舞、吳川泥塑之弘一法師等融合湛江非遺元素的代表作品,吸引了包括外國友人等眾多與會者駐足觀看,并斬獲2銀4銅,傳統文化與現代元素的融合創新受到行內外人士的一致認可;此外,配合完成省文旅廳舉辦的首屆“非遺新造物”年度優秀案例征集評選活動暨2019廣東省“非遺新造物”系列展覽活動,湛江市有“潮犬”和“儺韻”兩個非遺文創產品被評為2019年度非遺新造物“廣東十佳”。
二、完善研修研習機制,增強非遺傳承活力
一是積極指導、組織開展技能培訓,各縣(市、區)非遺保護中心除了指導各級傳承人積極開展授徒工作之外,還多渠道開展技能培訓工作。2019年共舉辦面向各級傳承人、信息聯絡員的培訓班12次;在當地職校、傳承基地、開放大學等單位機構開設培訓課程,培養接班人共計60余人;組織20人次參加了省文旅廳、省非遺保護中心舉辦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培訓班、研修班3期。二是組織開展“湛江儺舞”和“木偶戲”兩個項目保護現狀專題調研,實地對儺舞的“考兵”“舞清將”“舞二真”和“石角儺戲”的現狀進行考究,商議保護傳承對策。對“吳川單人木偶”“粵西白戲”“湛江木偶戲”等保護單位開展保護現狀調研,召開“湛江木偶戲”多方言單劇種藝術研討會,商討湛江木偶戲的發展大計。三是創新傳承手段,建成了湛江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成果展覽館,將全市92個項目的保護現狀通過圖片、實物、泥塑造形等方式進行展示,用現代展覽場館和方法,打造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傳播、教育的平臺。四是積極開展非遺進校園、進社區、進景區活動,以展演展示、圖文展覽、非遺課堂等方式共建優秀傳統文化校園。同時,走文旅融合發展之路,讓非遺走入茂德公鼓城、雷州市足榮村、雷州農業旅游觀光園、鼎龍灣度假村、遂溪縣孔圣山等旅游景區,游客可以零距離體驗非遺文化的多彩魅力,項目保護和傳承已步入常態化。
三、完善展演傳播普及機制,讓非遺融入百姓生活
積極參加國家、省、市舉辦的非遺展演,不斷擴大湛江市非遺的傳播力、影響力和知名度。2019年1月14日,組織吳川飄色參加了央視“東南西北中”春晚節目攝制;4月4日遂溪龍灣獅團以《高桿雙火龍》節目參加廣西“三月三”國際傳統舞龍邀請賽,榮獲銀獎;9月19日,雷劇《臺灣知縣陳瑸》參加“嶺南風華·我愛你中國”——廣東省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舞臺藝術精品展演活動;10月,央視(CCTV-10)《中國影像方志》攝制組到雷州拍攝,把雷州石狗列為重點拍攝項目;出版《雷州石狗傳奇》《雷州歌精品解讀》等10多種非遺項目圖書,系列介紹了雷州市非遺文化;利用國際國內各種交流活動機會,充分展示湛江非遺魅力,樹立湛江良好形象,從2月至11月均有參加國內外交流活動。同時,通過舉辦遺產日、比賽、培訓班、專題研討會等,在全市范圍火熱開展非遺傳承和普及活動,讓非遺項目和非遺文化深入和融入百姓生活,向廣大市民和游客傳遞了“見人見物見生活”的非遺保護理念,以及共建美好生活的愿景。
四、完善常態保護傳承機制,促進文旅融合發展
一是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研究與保存,注重科研成果和現代技術的應用,建立各級各地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體系,對珍貴、瀕危、有價值的民族民間文化,積極申報,爭取列入省級和國家保護名錄。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實物、資料及物質載體妥善保管,予以保護,防止流失。改善文化館(站)、非遺工作站的保管展示條件,進一步完善征集和保管制度,在有條件的地方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物館或展示中心,推進非遺項目集中展示,促進非遺集聚化發展。
二是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對列入政府名錄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以傳承人為中心,建立命名、表彰、扶持的制度和政策;建立“湛江非遺學院”,依托“非遺學院”平臺,組織非遺傳承人和非遺專家開展多樣性傳教活動,引導群眾自覺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建設一批集傳承研培、文創研發、媒體傳播、產品生產為一體的非遺工作站,設立非遺保護資料室、非遺傳承人研培和文創工作室、非遺產品生產工作間、非遺展示廳等,促進我市非遺項目與文旅融合,從而實現非遺傳承的可持續發展;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交流與傳播,提升國際國內的知名度。
三是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交流與傳播,把非物質文化遺產推向市場,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旅游業相結合,發展文化產業。積極開發具有民族傳統和地域特色的民間工藝項目、民間藝術和民俗表演項目,培育一批文化名鎮、名村、名人、名品,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旅游業相互融合促進,加快實施特色文化品牌戰略。
另一方面,采取政策扶持、主動服務等措施,促進文化企業和民間工藝發展,孕育了一批民族文化企業家和反映湛江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代表性作品。二是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三是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交流與傳播,把非物質文化遺產推向市場,推動非物質文
3傳統舞蹈 傳統舞蹈是廣大勞動人民所創造的世代相傳的非遺文化包括哪些,在日常生活場所表演的各種傳統舞蹈非遺文化包括哪些,它是民族民間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包括生活習俗舞蹈歲時節令習俗舞蹈人生禮儀舞蹈宗教信仰舞蹈生產習俗舞蹈等廣東有代表。一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