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峰
平涼地處甘肅東部,有著獨具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春節期間當地開展的民間社火、百龍剪紙、春官說詩、點燈背猴、華亭曲子戲等非遺活動,深受群眾喜歡。
指尖流韻:剪出一百條龍的故事
今年是龍年,平涼市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何霞從2023年10月開始,連續108天剪出了108條龍,每一條龍的形態和技法都不一樣。她的“百日剪百龍”系列展覽在送出美好祝福的同時,將剪紙藝術推向新的高度。
平涼民間剪紙積淀了中華民族古老的審美觀念和思維意識,是千年歷史文化的縮影,流傳面廣,參與人數眾多,剪紙的題材廣泛,反映了人們向往幸福生活的愿望和追求。有喜花、蛇盤兔、鳳戲牡丹等傳統名目,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春官說詩:文武雙全的平涼社火
春官說詩表演現場。 馮明貴 攝
從臘月二十三開始,平涼市就將大鼓、鐃鈸、獅子搬上舞臺,市民、游客其樂融融地參與其中,敲鑼打鼓,即興說詩,沉浸式體驗一把非遺文化的魅力。正月十三,180多人組成的柳湖鎮喬家莊和永紅兩個社火藝術團,在“涇水歡歌百姓大舞臺”上演了精彩的旱船、舞龍表演,崆峒武術傳承人的舞獅表演,空翻奇險,精彩連連。
靈臺武社火以啞劇形式出現,用武打表演劇情,蘊藏著厚重的文化底蘊,讓人目不暇接。正月十二靈臺從小雪到洋洋灑灑的大雪,也沒有擋住龍門鄉民樂村社火隊隊員和觀眾們的熱情。串莊入戶的巡演從牛宅村廣場開始,《出五關斬六將》《八大錘大鬧朱仙鎮》《黑虎搬三宵》《趙飛搬兵》《米糧川》《斬猴精》《安安送女》輪番上演,一氣呵成,《老常興》鼓點緊湊,氣勢磅礴,現場群眾爭相為演員披紅,喝彩叫絕聲此起彼伏。
其中,平涼獨有的文社火“春官說詩”,唱盡了詩意崆峒,2011年被列入第三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其主要特點是在社火行走間隙表演,多以七言絕句形式表達,語言簡潔精練,合轍押韻,詼諧幽默。四十里鋪鎮劉王喜是“春官說詩”的非遺傳承人,一直參與社火展演,培養傳承人。
好戲連臺:體驗不一樣的地方小曲
社戲演出。 張國銀 攝
“華亭曲子戲”源于宋元,有著元曲雜劇的歷史痕跡,唱腔屬于聯腔體,常用曲調1OO個左右。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目前,有二十多個民間班社。
正月十一中午,華亭市影劇院廣場人頭攢動,十分熱鬧,第十七屆華亭曲子戲調演如期舉行。曲折動人的劇情,美妙的唱腔、精湛的演技,贏得了觀眾一陣又一陣的掌聲。其中《烙碗計》《王母情》《龍鳳配》《背驢》等都是很有看點的劇目。
與此同時,列入第三批甘肅省級非遺名錄的靈臺木偶戲、燈盞頭戲,涇川皮影戲、莊浪南湖曲子戲,遍地鳴鑼開唱的秦腔戲,也在春節期間熱鬧上演,形式多樣、豐富多彩、年味十足。
點燈背猴:元宵節最美好的祝福
點燈背猴是普遍流行于崇信鄉村的一項古老的特色民間民俗活動。按照當地風俗習慣,元宵節的晚上喜結良緣的一對新人要去女方的娘家點燈背猴。捏猴傳承人將準備好的酒谷碾成米,再磨成面,加水糅合成團,用面團捏成形狀各異的小面燈,燈的總數要按照新娘父母年齡相加。最關鍵的環節是傳承人要捏一個約有尺許,頭頂、肩膀、腰背、腳面等處都放有小燈的面猴,面猴要和現實中的猴子高度相似,在每個小面燈和猴燈里面都插上棉花芯子,添上清油。
元宵節夜晚,在院子中間先架起一個三層方臺,將面猴安放最高處。新婚女兒女婿依次將所有的面燈點著。隨著一陣鞭炮響聲,女婿搶猴燈,眾人搶小燈。次日,新婚夫婦“背猴”回家,進行“倒燈”儀式,將面燈和面猴揉成面團,搟成卷分食全家,或饋贈左鄰右舍,預示早生貴子。點燈是為了祛除疾病,背猴意為延續香火、多生兒女。點燈背猴寓意新人及后代心明眼亮、聰明伶俐。2016年,點燈背猴被列入第四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幾十年來,他在保留傳統民族文化的基礎上,不斷錘煉繪畫雕刻技藝,用巧手妙思和匠心傳承,使別具特色的蒙古包以及蒙古族家具再次煥發出活力。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找他定制蒙古包或蒙古族傳統家具,他所創作的作品曾多次獲得各類獎項,讓民族傳統技藝綻放新的光彩
近年來,溶江小學充分發揮湘西少數民族資源優勢,積極探索、創新“非遺進校園”內容和形式,將湘西苗鼓、土家擺手舞、苗畫等豐富多彩的非遺項目引入校園,通過傳統非遺和現代教育有機結合,讓傳統文化在校園中“落地生根”。
昨日是元宵佳節,深圳市第十三屆“歡樂鬧元宵”——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演展示活動暨2021“我們的節日”系列活動啟動儀式,在龍崗區大田匠作文化村舉行。“歡樂鬧元宵”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演展示活動,讓市民通過“看得見摸得著”的體驗,感受傳統文化魅力。
近日,記者采訪到點翠非遺傳承人左書僑,了解令他著迷的非遺手工技藝——點翠,以及他與點翠的點點滴滴。左書僑希望能讓這項傳統技藝融入時代特點,煥發新生命,成為一個獨特的文化符號。左書僑是“僑色”工作室的創始人,出身點翠世家的他,是渝派點翠和花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