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山古鎮處于無錫的東北坡麓,是無錫老街坊面貌保存完好的唯一地方。它的地理位置奇特,環境優美,光古祠堂就發現了118處,匯集了唐代至民國時期的歷史名人。
在無錫惠山古鎮下河塘,有一座王恩綬祠。王恩綬是王羲之的第六十四世孫,在守護武昌城時不幸殉難。同治十年冬,為紀念他的壯烈犧牲,特批在原籍建專祠。
王恩綬祠占地面積2200平方米,分中、西、東三個院落。
門廳面寬三間,緊貼龍頭河,環境恬靜優雅。頭頂著藍天,腳踩在大理石鋪成的走廊,抬頭望去,戲臺上“和毅鳴盛”四個大字映入眼簾。
靠在木欄桿上,低頭看著不算清澈的池水,魚兒在水中嬉戲,似在歡迎人們的到來。池塘邊有棵枇杷樹,樹上果實累累,壓得樹枝低下了頭。
屋頂的龍型裝飾惟妙惟肖,龍是中國人獨特的文化凝聚與積淀,已經扎根于我們每個人的心里。它象征著一種精神,是一個民族的圖騰,擁有經久不衰的傳承意識。
祠堂在人們的印象中是嚴肅沉悶的,但在這個祠堂里,卻有著不一樣的感覺。因融匯在錫山和惠山的景色中,為原本嚴肅的畫面增添了幾分自然。給人一種與世無爭,淡然又不失端莊的美感。
在這里我們能觸摸到無錫舊時代的影子,走在凹凸不平的石板道上,與城市截然不同的平和瞬間讓你浮躁的心平靜下來,讓你心甘情愿地陶醉在此情此景中,不愿意醒來。山水宜人的風景,憨厚樸實的人們,古色古香的房屋,流傳至今的習俗,無一不在誘惑著人們去一探究竟。
而原本的老祠堂,如今更是煥發出新的生機。王恩綬祠已經改為無錫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館。來跟我去看看,無錫都有些什么特別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吧!
惠山泥人相傳有400多年歷史,明末散文家張岱在《陶庵夢憶》中,記有泥人在店鋪中出售的情況。乾隆南巡時,惠山名藝人王春林制作泥孩數盤進獻,得到了乾隆皇帝的稱贊。
無錫泥塑以獨特的藝術造型、鮮明的民族民間色彩和濃郁的江南鄉土氣息而深受大家的喜愛,被譽為“無錫三寶”之一。“手捏戲文”和“大阿福”被視為最富有東方色彩的民間彩塑。
紙馬泥塑是流傳在民間的一種木刻神像,有點像木版年畫,以前逢年過節甚至平常辰光,家家戶戶都要用的。看似簡單的東西,每個步驟都要求極高,工匠在彩繪這個過程中,就要用毛筆,一筆一畫地描出惟妙惟肖的人物形象,讓人不得不感嘆其心靈手巧。
鳳羽龍是無錫惠山區特有的傳統舞蹈,龍身上飾有雞毛,2008年被申報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解放前后,人們為了祈求風調雨順,消災避難,才讓舞龍得以傳承下來。
道教音樂是江南音樂的重要組成部分,歷史悠久。2008年,無錫道教音樂入選我國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帶有宗教色彩的音樂更能喚醒人的靈魂。
珠繡藝術是十字繡升級后的產物,這座珍珠寶塔就是用珠繡的方法,用一顆顆珍珠把惠山的龍光塔呈現在人們眼前。
惠山廟會中的大頭娃娃舞,祈求豐收。
面塑,俗稱捏面人。以糯米為原材料,調成五顏六色,用手和工具,塑造出各種栩栩如生的形象。舊社會的面塑藝人,天天挑著擔,走鄉串鎮,深受人們的喜愛,但其作品被視為小玩意,難登大雅之堂。
但如今,面塑藝術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呈現在人們面前,小玩意兒終引起了大家的重視。
還有太湖船菜、十番銅鑼、馬燈舞、小熱昏、 踩禓莽、滾燈、猴棍等等,很多連聽都沒聽過的無錫非物質文化遺產,都能在這里看到。值得慶幸的是,這些先人留下的文化傳承,越來越頻繁地出現在公眾的視野中,并且為大家所認可。這是無錫人的自豪,也是我們每一個國人的驕傲。如果有機會,你一定要來這里感受一下,因為,這里濃縮了無錫三千年的文化。
我是琰棱
帶著有趣的靈魂
我一直走在路上
旅行|攝影|寫作|分享
CFP/攜程簽約攝影師、中國民俗攝影協會會士、知名旅游博主、搜狐金牌作者、微博簽約自媒體、秒拍達人、微博旅行視頻博主、樂途旅游網專欄作家。
專欄旅游之后作者:旅游之后9.9幣0人已購查看
下一篇
”李茜認為,中國傳統民俗手工藝品不只講究用,更講究情,每一件物品都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例如,女紅被稱為母親的藝術,它們不僅美在外在,更美在內涵,每一個花紋都經過奇思妙想,每一針一線都經過手的溫度,每一件成品都飽含著濃濃的親情,“這也是中國
課堂上,石家莊學院注重將非遺技藝與現代設計理念深度融合,鼓勵學生設計開發既保留傳統韻味又契合現代需求的非遺作品,進一步激發學生的非遺傳承熱情。“當非遺走進生活,我越來越發現蘊含在傳統文化中的美。
據中國工藝美術協會副秘書長侯惠哲介紹,現在工藝美術行業分為傳統手工藝品和現代工藝品生產兩大類。普查報告顯示,我國現共有省級以上工藝美術大師1787人,其中中國工藝美術大師365人。一邊是現代設計藝術專業的擴招與相對過剩,一邊是工藝美術專業的
每一座城市,都隱匿著獨屬于自己的非遺珍寶,等著我們去發掘和感受。有著“東方水城”美譽的蘇州,其非物質文化遺產同樣光彩照人。這些非遺項目不但彰顯了中國傳統文化與藝術的精華,更是咱們民族智慧與創造力的成果。讓我們一同去發掘并感受這些非遺文化,領
非物質文化遺產,如高腔藝術,承載著豐富的歷史與情感,正因此在當代生活中煥發著新的生機。這個傳承不僅僅是技藝的延續,更是文化和情感的交匯。楊百能日復一日的教導,不僅讓這門藝術得以傳承,更賦予了它生命的內涵。他明白,這不僅是對父輩手藝的傳承,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