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李蔚
口述史的文獻記錄和影像記錄是非遺保護的重要手段,浙江非遺記錄項目團隊在經過了記錄方案、文獻收集、訪談提綱以及后續的整理完善等工作后,交出了國遺叢書、傳承人口述史叢書、傳承人記錄綜述片、短片等多項成果。這些作品不僅記錄下非遺技藝的細節、過程,也保存下了非遺人最打動人的力量。
來看看,其中一定有最能打動到你的“非遺之美”。
國遺叢書(浙江)
目前出版的國遺叢書(浙江)有200多冊。這套書以客觀的歷史資料為印證,注重將國遺項目的知識性、普及性相結合,展現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的風采。
怎么讀,看這里——
可登錄浙江非遺網http://www.zjfeiyi.cn/↓↓↓
下拉找到“非遺悅讀”↓↓↓
進入國遺叢書目錄頁,有更多非遺項目叢書供選擇。
《桐廬剪紙》
《前童元宵行會》
浙江省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口述史叢書
口述史叢書
首批共十冊。叢書以人為單元,一人一卷,記錄了婺劇表演藝術家鄭蘭香、葛素云,姚劇表演藝術家沈守良,海寧皮影戲表演藝術家張坤榮,昆曲表演藝術家汪世瑜,新昌調腔表演藝術家章華琴等10位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的多彩人生和藝術故事。
口述史叢書內頁
鄭蘭香短片一
學習強國傳承人記錄短片
浙江首批制作的國家級非遺傳承人的記錄短片,也將陸續在學習強國APP上線。
《大美婺劇的傳承與創新之旅》
本文為錢江晚報原創作品,未經許可,禁止轉載、復制、摘編、改寫及進行網絡傳播等一切作品版權使用行為,否則本報將循司法途徑追究侵權人的法律責任。
日前,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廳發布了2019年度《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發展指數評估指標數據》,三大類指標排名結果一并出爐。
“班春勸農”發源于遂昌,是我國傳統農業文明中的迎春文明表現形式。事實上,“班春勸農”得以煥發活力,離不開遂昌長期以來對傳統農耕文明的宏揚,以及對“班春勸農”人類非遺品牌的打造。
新華社杭州2月24日電(記者方列)記者從浙江省臺辦獲悉,應臺灣南投縣邀請,2月20日至24日,由浙江省三大非遺項目——長興百葉龍、永康九獅圖和金華婺劇組成的“詩畫浙江”燈彩藝術表演團,在當地鄉鎮進行巡演,受到民眾持續關注和熱捧。
此次非遺節還融入了端午節的傳統習俗——賽龍舟。濮院鎮文體站站長鐘昕烔表示:“這是我們第七屆非物質文化遺產節,通過在端午節舉行這樣的活動,我們希望能夠給予民眾更多體驗機會,讓民眾能夠更好地去觀非遺、品非遺、玩非遺,共同營造全社會參與非遺保護傳
2月2日,浙江省杭州市淳安縣里商鄉的一名小朋友參加里商仁燈元宵巡游。當日,浙江省杭州市淳安縣里商鄉舉行2023元宵節花燈巡游,為當地山鄉增添了熱鬧的元宵氛圍。2月2日,浙江省杭州市淳安縣里商鄉的村民參加里商仁燈元宵巡游。當日,浙江省杭州市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