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文化大觀園中一朵璀璨的鮮花。 作為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非遺”體現著中國智慧,承載著中國價值,凝聚著中國精神,它所蘊涵的獨特民族精神和豐富的文化內涵,散發著中華民族文化的獨特魅力。 “非遺”之花的每一次盛放,都讓世界為之驚艷。
“非物質文化遺產”漢語簡稱“非遺”。這個概念出現和形成時間并不長,它是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人類文化遺產的實踐過程中逐步形成的。1998年,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布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條例》中,出現了“非物質遺產 ”的術語;2001年5月18日,聯合國教
近年來常常看到這個詞兒——非物質文化遺產,簡稱為非遺。 一.聯合國科教文組織的定義: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頒發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的定義(第2條),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被各社區、群體,有時是個人,視其為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社會實踐、觀念表述、表現形式、
太原 歷史文化名城 2500多年建城史 千百年來,太原人民 熱愛生活,傳承文化 豐富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裝點著古城太原 臨近年關 一年一度的年俗表演項目 年貨采購也已經開啟 當年貨年俗遇上太原非遺 給生活帶來更
展示非遺魅力,激發文旅活力。1月 13 日,在太原市文化和旅游局的指導下,太原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協會與中國銀行太原并州支行攜手簽署全面戰略合作協議,就未來雙方共同推廣非遺文化,鑄就文旅服務品牌等方面達成合作意向。 太原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協會由太原市文化和旅
云南網訊(記者 王永剛 肖瑩)黨的十八大以來,我省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非遺保護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進一步增強文化認同、堅定文化自信,全面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讓云南各民族絢麗多姿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煥發時代活力,綻放迷人光彩。 云南歷史悠久,民族眾
歲月變遷,如今的我們置身于一個快節奏時代,不但“從前慢”的生活離我們漸行漸遠,而且諸多傳統工藝也正面臨著斷層甚至失傳的危險。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其源遠流長的生命力正在于傳承與創新。那么,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瑰寶精粹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如何在現代化夾縫中開辟新徑,走出一條
原標題:全國首個“非遺”APP上線 南方日報訊 (記者/周豫 陳清浩 實習生/錢虹 通訊員/刁定宏 何鵬程 葉錦生)13日,第十個“中國文化遺產日”廣東主會場系列活動在云浮市郁南縣蘭寨村拉開帷幕。 據悉,今年“中國文化遺產日”的活動主題為“保護成果 全民共享”
我們今天的故事首先要從成都講起。 10月22日,以“傳承多彩文化 創享美好生活”為主題的第七屆中國成都國際非遺節落下帷幕。來自全球86個國家的1100余個非遺項目、5600余名代表共襄盛會,上演了一場有顏值、有價值、有力量、有影響的國際性文化盛會,奉獻出一場匯
光明網訊(記者 陶媛 張詩奇)今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以下簡稱“《非遺法》”)頒布實施十周年。作為文化建設立法中的里程碑,《非遺法》不僅豐富了我國法律體系的內容,標志著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走上依法保護的階段,還非物質文化遺產如何加強傳承、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