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西藏日報
全區共設立非遺工坊151家
非遺煥發生機助力鄉村振興
本報拉薩1月27日訊(記者 劉芳 梁秦)記者從相關部門獲悉,為加強非遺工坊建設,助力西藏鄉村振興,開拓文化致富新路徑,近年來,西藏堅持以非遺資源為依托,共設立非遺工坊151家,覆蓋49個縣,帶動6065人學會了技藝、實現居家就業,人均年收入達到3.1萬余元。
2018年7月,尼木縣被文化和旅游部、國務院扶貧辦納入的第一批“非遺+扶貧”重點支持試點縣。為找準路子,促進脫貧,自治區文化廳積極組織探索“非遺+扶貧”工作方式及扶貧策略,為尼木縣111戶建檔立卡貧困戶提供了就業崗位。2020年1月,自治區文化廳還聯合相關部門,有針對性地推廣尼木經驗,以毛紡織類、木雕類、金屬鍛造技藝類、傳統美術類等項目為抓手,將生產規模較大、帶動就業能力強的工坊、合作社、企業納入非遺工坊設立范疇。
為拓寬非遺工坊銷售渠道,擴大社會影響,自治區文化廳針對非遺傳承人普遍專注技藝,忽視宣傳銷售、開拓市場的短板,借助各地傳統節慶活動搭建非遺特色產品展銷區域,提升產品市場影響力。同時,還積極探索“非遺+互聯網”銷售渠道,在嚴把質量關、注重品牌形象的基礎上,打造工坊品牌,進一步擴大西藏非遺產品影響力。
自治區文化廳有關負責人表示,非遺工坊既帶動了群眾增收致富,又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得以更好接續傳承。下一步,將以“科學保護、提高能力、弘揚價值、發展振興”為主要任務,不斷總結經驗、創新思路、補齊短板,推進非遺工坊在全區更廣范圍內的生動實踐,讓更多的非遺傳承人感知時代變化和人民需求的同時,使更多的傳統技藝在新時代煥發生機,進一步拓寬文化致富新路徑,從而為全面助力鄉村振興提供非遺智慧,作出非遺貢獻。
2023年10月11日晚,商學院杜永紅教授在2128多媒體大教室舉辦了以“數字時代下非遺文化傳承與傳播”為主題的講座,旨在探討在數字時代背景下,如何結合新媒體更好地傳承和傳播非物質文化遺產。
而今,這一獨特的藝術形式已經走進了大學課堂,成為引領潮流的新風尚。圖為11月29日,蘭州資源環境職業技術大學民族工藝學院大學生在一起學習蛋雕技藝。在大學校園里,蛋雕藝術以其獨特的魅力吸引著越來越多的學生。更多年輕人也開始學習和傳承這種小眾而
漿面條由此成為中原地區特別是河洛一帶深受百姓喜愛的面食。洛陽漿面條簡稱“漿飯”,其核心元素是發酵而成的酸漿,上等的酸漿湯色乳白,稀稠均勻,酸度適中,口感幽香。漿面條有葷有素,做法多樣。老雒陽面食制作技藝是洛陽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日照城投惠佳商超負責人徐英杰從大眾網日照了解到魚燈的銷售困境,城投惠佳商超積極采購200只非遺魚燈,19家門店的店長進行接龍售賣,一起助力守護日照傳統非遺,為這一傳統手藝帶來了新的生機。在商超的助力下,非遺魚燈的銷售逐漸走出了困境,重新煥發
全國多地依托文化館、非遺傳習所或在景區、街區等組織非遺市集、展演展示等活動,讓“老技藝”與“新玩法”碰撞出別樣精彩。在此舉辦的陜西省首屆“守藝人”傳統手工技藝非遺大展上,鳳翔木版年畫、安塞剪紙等55個三秦底蘊濃郁的非遺項目集中亮相,為人們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