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見聞)甘肅非遺刺繡“玉兔香包”春節海外“云熱銷”
中新社蘭州1月28日電 題:甘肅非遺刺繡“玉兔香包”春節海外“云熱銷”
作者 閆姣
連日來,產自甘肅大山里的非遺文創產品玉兔香包,經“全球年貨節”線上平臺推出后,迅速受到民眾的喜愛,一經“出道”便售罄。“玉兔迎春的寓意美好,且手工香包做工精美,送給朋友非常有紀念意義。”南非僑胞孫想錄十分青睞這款香包。
不同于民間大紅大綠的配色,玉兔香包采用白底藍花,兔眼炯炯有神且堅毅,共有53道工序,凝聚了甘肅慶陽香包繡制技藝代表性傳承人劉蘭芳多年的心血。她28日接受中新社記者采訪時稱,中國兔文化將玉兔視作祥瑞,融入手工刺繡后更栩栩如生,“小兔子含大文化,希望得到海內外友人的喜歡。”
從山村繡娘成長為“國際巧匠”,劉蘭芳的刺繡足跡已通過線上線下拓展至新加坡、韓國、英國等9個國家和地區。在她看來,非遺數字化將來會是一個趨勢,線上發展將有很大機遇。
刺繡“乘云”、直播授課、香包數字化等成為劉蘭芳近年來主攻方向之一。“支持大山手藝人,不容易”“刺繡原來還可以這樣玩”“延續鄉村技藝,弘揚西北傳統文化”……她的刺繡直播間吸引數萬人圍觀、評論,系列刺繡文創產品常常被一搶而空。
傳統刺繡得以走向世界,令當地繡娘感到激動和自豪,也促使劉蘭芳不斷創新產品內容與傳播方式。“為將刺繡更好融入現代人的生活,在圖案、材料、造型等方面都進行了改良。”她展望道,接下來還將融合中西方文化,比如中國的十二生肖和西方的十二星座,加入刺繡元素碰撞出不一樣的火花。
西北民族大學美術學院教授王曉珍表示,中國農村地區旅游、電商直播等新興產業不斷發展,非遺作為具有地方特色的優秀傳統文化,需要挖掘其文化內涵,整合文化資源與時代接軌,進行產業化開發,創造符合現代人審美需要的新形式,“像慶陽香包、洮硯等非遺項目通過直播電商、產業經營模式、IP聯名等方式打造起了自身的文化品牌。”
“非遺商業化、市場化、全面大眾化,要精準定位主力消費人群,傳承人需要與現代科技、文化和審美結合。”王曉珍支招說,先建立非遺項目品牌,再依托甘肅的文化創意、旅游等產業,合理開發非遺資源,使其形成地方的鄉土文化產業,構建非遺與地方經濟之間互惠互利、協調共生的可持續發展關系,以此吸引更多人的眼球,提升地方知名度。(完)
至此,中國已擁有52處世界遺產。此次鼓浪嶼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地遺產構成要素包括:世界多元文化聚居在鼓浪嶼,使得鼓浪嶼的建筑特色和風格體現了中國、東南亞和歐洲建筑與文化價值觀的交融。中華文化是農耕文化,講究鄉土,對海洋文化卻一直重視不夠。因此,
那么,什么才算是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一次,考考你:在中國豐富的文化傳統中,有哪些元素可能不包括在這一名錄之內?這種思考不僅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性,也促使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更積極地去探索和保護這些即將被遺忘的文化瑰寶。
何山)近日,由中國文物學會、中國文物報社主辦的“2021全國十佳文化遺產旅游案例推介活動”終評會在京召開。15名專家組成終評委員會投票選出“2021全國十佳文化遺產旅游案例”和“2021全國文化遺產旅游優秀案例”。其中,河南博物院“失傳的寶
《我與我身邊的文化遺產》《我們是文化傳承人》大家紛紛表示,此次演講比賽不僅豐富了校園文化生活,增強了青少年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使命感和責任感,更借助演講和講述的形式,不斷去提升學生的審美情趣和交流表達能力。
白孔雀藝術世界非遺市集開張,市民在挑選工藝品。通過整合非遺技藝、藝術展覽和創意市集等多元化業態,白孔雀呈現出聚集效應,不僅吸引著越來越多的藝術家、藝術創新工作室和公眾的目光,也逐漸成為京城文化消費新熱點。白孔雀藝術世界從傳統的老式商場轉型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