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人民網
人民網蘭州4月11日電 (黃帆)據甘肅省文旅廳消息,2022年第一季度甘肅省非遺保護領域聚焦“一區三園”文化強省建設相關重點版塊內容,統籌推進專項資金績效評估、省級非遺工坊建設、“戰國豪車”非遺文創產品研發等重點任務,更好地助力甘肅文化強省建設。
甘肅省委宣傳部副部長、省文化和旅游廳黨組書記、廳長陳衛中發指導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工作。甘肅省文旅廳供圖
據了解,2021年中央財政投入專項資金1873萬元、省級財政投入專項資金1000萬元支持甘肅省開展非遺保護傳承工作。另外,甘肅省文旅廳組織各級文旅部門完成了2022年度國家級非遺保護專項資金申報和第五批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評審工作;根據省人大常委會專題研討會議反饋意見,《甘肅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條例》修訂草案正在進行細節內容修改完善工作;2021年度國家級、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自評工作于近日啟動,從6個方面對非遺傳承人進行深入考核評估;甘肅省文旅廳采購的非遺保護傳承領域正式出版物正在陸續寄往各市(州)文旅部門、省圖書館及研培計劃承擔高校。
2018年至今,文化和旅游部、國家鄉村振興局(原國務院扶貧辦)支持甘肅省建成2家非遺扶貧就業工坊,甘肅省文旅廳、省鄉村振興局(原省扶貧辦)共同認定91家省級非遺扶貧就業工坊。上述惠民之舉,為甘肅省脫貧攻堅提供了文旅產業支撐,非遺助力精準扶貧成為甘肅文旅工作的新業態和新亮點。2022年4月,甘肅省文旅廳起草了《甘肅省級非遺工坊認定與管理暫行辦法》(征求意見稿),征求各相關單位、部門意見,擬以甘肅省文旅廳、省人社廳、省鄉村振興局名義印發,計劃于今年內完成省級非遺工坊申報和認定各項工作。
蘭州太平鼓。甘肅省文旅廳供圖
據悉,甘肅省文旅廳將以甘肅省級非遺工坊建設和管理為抓手,協調推動甘肅非遺融入鄉村旅游各環節,積極依托非遺工坊和非遺傳承體驗場所培育具有甘肅非遺特色的鄉村旅游基地,統籌舉辦富有地方非遺特色的節慶會展活動,充分發揮鄉村文化旅游能人、產業帶頭人、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工藝美術師、民間藝人等帶頭作用,培育新型職業農民隊伍,進一步推動非遺與美麗鄉村建設相結合、與農耕文化保護相結合,活化利用好全省非遺資源,助力鄉村振興。
臨夏磚雕。甘肅省文旅廳供圖
馬家塬墓地位于甘肅省天水市張家川回族自治縣,是戰國晚期西戎一支游牧民族的首領及貴族墓地,在這里出土了68輛馬車和大量的隨葬品。除自身蘊含的西戎文化外,這批出土文物還包含有歐亞草原文化和北方系青銅文化、秦文化和楚文化因素。這些戰國車乘華麗并保存完好,車輛結構復雜、裝飾豪華,由金、銀、貼金銀鐵、銅、錫和各類質地的珠子裝飾,部分車輛表面髹漆彩繪。
2022年,甘肅省文旅廳將以甘肅秦文化和西戎文化考古成果“戰國豪車”為主題,創意研發10部具備實用功能、展示展覽功能的秦文化和西戎文化非遺文創產品,并將“戰國豪車”復制品逐步引入大景區和游客集散場所,使其成為新的、吸引游客參與體驗的特色娛樂消費項目,提升甘肅非遺可見度、美譽度和影響力。
”李茜認為,中國傳統民俗手工藝品不只講究用,更講究情,每一件物品都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例如,女紅被稱為母親的藝術,它們不僅美在外在,更美在內涵,每一個花紋都經過奇思妙想,每一針一線都經過手的溫度,每一件成品都飽含著濃濃的親情,“這也是中國
課堂上,石家莊學院注重將非遺技藝與現代設計理念深度融合,鼓勵學生設計開發既保留傳統韻味又契合現代需求的非遺作品,進一步激發學生的非遺傳承熱情。“當非遺走進生活,我越來越發現蘊含在傳統文化中的美。
據中國工藝美術協會副秘書長侯惠哲介紹,現在工藝美術行業分為傳統手工藝品和現代工藝品生產兩大類。普查報告顯示,我國現共有省級以上工藝美術大師1787人,其中中國工藝美術大師365人。一邊是現代設計藝術專業的擴招與相對過剩,一邊是工藝美術專業的
陳歆彤)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豐富社區居民精神文化生活,近日,南園街道南華社區以民生微實事為基礎,精心策劃并開展“老手藝,新鄰居”非遺系列文化活動。一位參與活動的居民贊嘆道:“年輕時只聽說過這些老手藝,沒想到現在能親手嘗試,既能學知識又能
絨花,這一歷史悠久的民間傳統手工藝在今天又煥發出新的光彩。傳統手工藝品的延續重在守正創新,是將多元文化與工藝相結合。工藝美術是流傳于民間,在競爭、沖突與融合下推動向前的活物,而不應只是被收藏在博物館里,這對傳統手工藝來說無異于抹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