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甘肅各地辦文化“流水席” 邀眾樂享“非遺年”
甘肅各地辦文化“流水席” 邀眾樂享“非遺年”
圖為1月25日,甘肅省博物館內,游客參觀泥制兔兒爺文物圖。 李亞龍 攝
演皮影戲、吹糖人、唱社火……連日來,甘肅省年味濃厚,文化“流水席”引來游客,線上線下觀賞非遺節目、博物館豐富多樣的主題展覽等。
“今天能在蘭州欣賞到我們的傳統秦腔文化,欣賞到傳統八大樣板戲,感到非常開心。我帶孩子來專門欣賞秦腔,感受一下傳統年味。”蘭州市民徐曉君說。
甘肅文化厚重,各類非遺星羅棋布,占據該省文化活動的“半壁江山”。春節期間,當地非遺多措與民眾互動:酒泉市肅北縣舉辦蒙古族祭火節,極具民族風情;白銀市社火、皮影戲、剪紙、秦腔折子戲輪番上演;慶陽市香包受到當地外籍人士喜愛。
據甘肅省文化和旅游廳28日披露,春節假期,甘肅接待游客1012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55億元,分別較上年同期增長35%和31%。
在甘肅省博物館,有關兔兒爺文物圖、兔俑文物圖、兔首立俑圖的大展宏“兔”——癸卯(兔年)新春生肖文物圖片聯展,吸引了諸多市民,前來探尋傳統文化和歷史文物中的“兔”元素。
“兔子活潑可愛,性格溫順,小孩很喜歡。這兩天展覽的圖片很豐富,我今天帶孩子來看,拓展一下他們的眼界。”蘭州市民王董婷說。
據了解,甘肅各級各類博物館緊緊圍繞“兔年新春”節日主題,通過線上線下的方式,精心策劃形式多樣、各具特色的社會教育活動、賀歲展覽、線上直播互動等主題活動800余項。
閆姣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責任編輯:
”李茜認為,中國傳統民俗手工藝品不只講究用,更講究情,每一件物品都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例如,女紅被稱為母親的藝術,它們不僅美在外在,更美在內涵,每一個花紋都經過奇思妙想,每一針一線都經過手的溫度,每一件成品都飽含著濃濃的親情,“這也是中國
課堂上,石家莊學院注重將非遺技藝與現代設計理念深度融合,鼓勵學生設計開發既保留傳統韻味又契合現代需求的非遺作品,進一步激發學生的非遺傳承熱情。“當非遺走進生活,我越來越發現蘊含在傳統文化中的美。
據中國工藝美術協會副秘書長侯惠哲介紹,現在工藝美術行業分為傳統手工藝品和現代工藝品生產兩大類。普查報告顯示,我國現共有省級以上工藝美術大師1787人,其中中國工藝美術大師365人。一邊是現代設計藝術專業的擴招與相對過剩,一邊是工藝美術專業的
陳歆彤)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豐富社區居民精神文化生活,近日,南園街道南華社區以民生微實事為基礎,精心策劃并開展“老手藝,新鄰居”非遺系列文化活動。一位參與活動的居民贊嘆道:“年輕時只聽說過這些老手藝,沒想到現在能親手嘗試,既能學知識又能
絨花,這一歷史悠久的民間傳統手工藝在今天又煥發出新的光彩。傳統手工藝品的延續重在守正創新,是將多元文化與工藝相結合。工藝美術是流傳于民間,在競爭、沖突與融合下推動向前的活物,而不應只是被收藏在博物館里,這對傳統手工藝來說無異于抹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