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香包,又稱“香囊”、“香纓”,俗稱“香布袋”、“料布袋”。制作和佩戴香包的習俗在我國由來已久。
(井秋紅作品《兩漢文化》)
香包是我國傳統的民間藝術品,歷史久遠。它的歷史至少可以上溯到戰國時期。漢樂府長詩《孔雀東南飛》中有“紅羅覆斗帳,四角垂香囊”;漢代《禮記》有云:“男女未冠笄者……衿纓皆陪容臭”。“容臭”即香包,說明漢代未成年的男女都是佩戴香包的。徐州是兩漢文化的發祥地,漢代時徐州香包已經出現了。當時的香包都用高級錦繡制成,內儲茅香根莖或摻拌辛夷等香料。經過數千年的發展演變,漸漸形成了具有徐州地方特色的徐州香包。
(井秋紅作品《龍鳳呈祥》)
(井秋紅作品《凝》)
徐州香包從造型上說多種多樣,以新、奇、美、真為特色,形態敦實淳樸,色彩對比強烈,立體造型栩栩如生,有較高的觀賞、收藏價值;從內容上看,多以喜慶吉祥題材為主,如龍鳳呈祥、鴛鴦戲水、松鶴延年等,寄托著人們祈求祥瑞、辟邪納福、豐衣足食的美好愿望;從題材上看,不同時期有不同的題材,如古代戲曲人物臉譜、布袋和尚(招財)、麒麟送子、兩漢文化,現代的卡通娃娃等為題材的作品。
(王振霞作品《斗蟋蟀》)
(市級傳承人宋波作品《香荷包》)
徐州香包總體上生動、簡潔、粗獷、質樸、極具裝飾性,局部刺繡恭謹細膩、相得益彰、神形兼備、惟妙惟肖,這與徐州本地漢畫像石的藝術造型風格頗有神似。
徐州香包造型美觀、精致,內裝由十八種中草藥配置成的香料,戴在身上既可驅毒辟邪、防潮驅蚊徐州傳統美術項目:徐州香包(國家級非遺保護項目),又能裝飾房間、凈化空氣。
(市級傳承人李躍華作品《五子獻壽》)
(市級傳承人王秀英作品《五毒金蟾包》)
(市級傳承人徐淑俠作品《路路通》)
(市級傳承人莊敏作品《富貴迎春》)
徐州香包當今代表性人物是鼓樓區的王振霞、張艷;泉山區的井秋紅、馬利、朱桂花、宋波、莊敏、趙素珍、徐淑俠;云龍區的李躍華、李曉雯;賈汪區的王秀英。王振霞、井秋紅被江蘇省文化廳命名為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馬利、朱桂花、宋波、莊敏、趙素珍、徐淑俠、李躍華、李曉雯、王秀英、張艷、馮瑞珍被徐州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命名為徐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省級傳承人井秋紅)
(省級傳承人王振霞)
隨著人們生活方式發生的變化,外來文化的影響等眾多原因,徐州香包傳統手工藝發展緩慢。因此,對徐州香包這一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勢在必行。
文/圖 徐州非遺保護中心
關于征集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公告征集韶山市級非遺項目,旨在加強韶山非遺保護工作,促進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增強文化自信,為建設文化強國、紅色韶山貢獻力量。我們鼓勵各類具有韶山地域特色、民族特色和歷史價值的非遺項目積極申報。
記者周茜報道:近日,江西省公布了第五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名錄分為九大類別,共72個項目。為弘揚江西優秀傳統文化,省文化廳2016年啟動了第五批全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的申報工作。
韓靜)6月6日,衡水市景縣景州塔文化廣場上熱鬧非凡,當地舉辦的“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非遺宣傳展示暨端午粽飄香活動吸引了眾多居民參與,大家品非遺、看演出,沉浸式享受一場文化盛宴。并將非遺與旅游發展、鄉村振興相結合,打造了一批非遺旅游、研學產品和
1月10日,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廳在平遙古城舉辦2025山西省“非遺賀新春”推廣活動,活動發布了《山西春節民俗非遺圖鑒》,數百項“山西非遺賀新春”系列活動,將為游客帶來一個體驗感十足的“非遺春節”。《山西春節民俗非遺圖鑒》發布活動發布了《山西春
季亞群作為非遺手工布藝傳承人,將工作室搬入金企(北京)科技集團河北省殘疾人新業態就業創業服務基地,手把手教授聽障學員技藝。非遺布藝助殘項目不僅為殘疾人提供生計,更重塑其社會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