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非遺廣西——廣西銅鼓文化”沙龍活動在邕舉辦
11月8日下午,由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宣傳部主辦,廣西出版傳媒集團、廣西民族大學承辦,廣西美術出版社有限公司、廣西民族大學傳媒學院、廣西新華書店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廣西人民出版社有限公司、漓江出版社有限公司、廣西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廣西科學技術出版社有限公司、接力出版社有限公司、廣西金海灣電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協辦的“非遺廣西——廣西銅鼓文化”沙龍活動在廣西民族大學融媒體演播實訓中心舉行。本次活動在嗶哩嗶哩平臺上進行同步直播。
活動現場
廣西出版傳媒集團副總經理何駿在開場致辭中介紹,“非遺廣西”叢書由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宣傳部組織編寫,廣西出版傳媒集團旗下7家出版單位聯合出版,共20冊,是一套全面介紹廣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復合型融媒體出版物。作為“非遺廣西”叢書中的一本,《廣西銅鼓——穿越千年的鼓聲》以圖文并茂的方式、通俗易懂的文字介紹了廣西銅鼓文化及其被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的相關內容。希望通過此次“非遺廣西銅鼓文化”進校園的沙龍活動,激發年輕一代對廣西銅鼓文化的興趣,讓大家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強大魅力。
“非遺廣西”叢書
《廣西銅鼓——穿越千年的鼓聲》
廣西民族大學黨委常委、總會計師蔡高根說,傳承為創新之基,創新為傳承之翼。此次“非遺廣西——廣西銅鼓文化”沙龍活動走進民大,是保護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路徑,是高校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需要。
廣西民族大學傳媒學院院長、教授楊學明倡議:世界銅鼓在中國,中國銅鼓在廣西。廣西少數民族用他們對傳統文化的堅守,對文化瑰寶的傳承,讓銅鼓依舊閃耀著熠熠光輝。在這個信息“大爆炸”的時代,我們不妨靜下心來聆聽穿越千年的鼓聲,感受豐富多彩的銅鼓文化。
著名銅鼓研究專家萬輔彬認為廣西對銅鼓文化的復興貢獻最大,主要表現在:一是復興了銅鼓鑄造技術,二是壯瑤銅鼓民俗文化是第一批得到國家認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三是廣西銅鼓文化依舊煥發著生機,四是廣西研究銅鼓文化的成果最多。銅鼓文化的保護應該做到數字化、活化、進化、符號化。
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副館長陸文東為在場師生普及了非遺文化保護的知識。廣西是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富集省區,截至2022年6月,廣西共有70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先后有49名傳承人被認定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共有914項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先后有936名傳承人被認定為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非物質文化遺產,對于延續歷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推動文明交流互鑒、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具有重要意義。
現場提問
互動環節,專家與現場讀者進行了友好暢聊,耐心解答他們關于銅鼓文化方面的各種問題,現場氣氛活躍。活動最后蔣廷瑜老師還為熱情的讀者朋友們簽名留念。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責任編輯:
那么,什么才算是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一次,考考你:在中國豐富的文化傳統中,有哪些元素可能不包括在這一名錄之內?這種思考不僅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性,也促使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更積極地去探索和保護這些即將被遺忘的文化瑰寶。
何山)近日,由中國文物學會、中國文物報社主辦的“2021全國十佳文化遺產旅游案例推介活動”終評會在京召開。15名專家組成終評委員會投票選出“2021全國十佳文化遺產旅游案例”和“2021全國文化遺產旅游優秀案例”。其中,河南博物院“失傳的寶
《我與我身邊的文化遺產》《我們是文化傳承人》大家紛紛表示,此次演講比賽不僅豐富了校園文化生活,增強了青少年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使命感和責任感,更借助演講和講述的形式,不斷去提升學生的審美情趣和交流表達能力。
白孔雀藝術世界非遺市集開張,市民在挑選工藝品。通過整合非遺技藝、藝術展覽和創意市集等多元化業態,白孔雀呈現出聚集效應,不僅吸引著越來越多的藝術家、藝術創新工作室和公眾的目光,也逐漸成為京城文化消費新熱點。白孔雀藝術世界從傳統的老式商場轉型為
此次走訪不僅是一次非遺文化探索的實踐,更是一場傳統藝術與現代設計的對話。藝術學院動畫教研室將繼續深化動畫專業教學設計與非遺文化的合作,探索傳統文化與動畫數字藝術的創新結合,為河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發展注入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