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一市級非遺項目因造假被撤銷
本報訊(記者李玉波)近日,內蒙古巴彥淖爾市文化旅游廣電局發布通告,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及《內蒙古自治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條例》第59條規定,因項目申報人周斌和項目保護單位御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有限公司在“周氏揉筋復骨術”傳統醫藥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申報過程中弄虛作假,未盡保護單位法定義務,經研究決定,依法撤銷市級非遺拓展項目“周氏揉筋復骨術”和御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有限公司保護單位資格。
據御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有限公司的法人代表孫成介紹,周斌于2020年3月30日加入公司,他一直稱自己祖傳正骨,并在很多單位任職。
“2020年6月,周斌開始在烏拉特前旗申報非遺項目‘周氏揉筋復骨術’,希望公司支持,因為他說申請的是他家祖傳的技法,所以在申報過程中公司也給予幫助。”孫成說,“在他申報成功后,我們發現他的申遺資料存在造假并且通過親戚利用關系辦理的違法違規行為,所以我們向當地相關部門舉報,取消我們對他申遺項目的保護。”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珍貴的、具有重要價值的文化信息資源。自2003年非遺保護工程啟動以來,無論政府還是民間,非遺保護越來越受到重視,非遺保護理念越來越深入人心。可在個別地方還存在個別暗箱操作行為。
2015年安徽省黃山市祁門縣的紅茶制作技藝傳承候選人王某,在公示期內就被9人聯名網上實名舉報,質疑其相關履歷、師承關系造假虛構。更有甚者,直接聯系購買非遺相關實物,冒名申報非遺傳承人,且通過審核,搖身一變成為非遺傳承人。
非遺造假,究其根源,無非是非遺之名與非遺之利。非遺項目一旦申報成功,項目傳承人也會同時指定。傳承人不但能得到政府機構的官方認可,即非遺項目的證書與補助金,也能受益于因官方認可而衍生出的經濟和社會效應。
業內人士建議,加大對非遺造假行為的處罰力度,使非遺造假違法成本提高,形成法律威懾力。如因相關利益牽涉,審核人員違規操作,應負有連帶責任。非遺審核具體而煩瑣,不能為了完成任務、達到指標,而有所松懈,放寬標準。
來源: 工人日報
”李茜認為,中國傳統民俗手工藝品不只講究用,更講究情,每一件物品都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例如,女紅被稱為母親的藝術,它們不僅美在外在,更美在內涵,每一個花紋都經過奇思妙想,每一針一線都經過手的溫度,每一件成品都飽含著濃濃的親情,“這也是中國
課堂上,石家莊學院注重將非遺技藝與現代設計理念深度融合,鼓勵學生設計開發既保留傳統韻味又契合現代需求的非遺作品,進一步激發學生的非遺傳承熱情。“當非遺走進生活,我越來越發現蘊含在傳統文化中的美。
據中國工藝美術協會副秘書長侯惠哲介紹,現在工藝美術行業分為傳統手工藝品和現代工藝品生產兩大類。普查報告顯示,我國現共有省級以上工藝美術大師1787人,其中中國工藝美術大師365人。一邊是現代設計藝術專業的擴招與相對過剩,一邊是工藝美術專業的
3月11日,“美麗工坊”項目啟動儀式在長陽土家族服飾館舉辦。活動當天,市級非遺傳承基地——長陽土家服飾館內一派火熱景象。2025年,基地傳承的非遺代表性項目土家族服飾制作技藝,被列為第六批省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協助長陽非遺館建設提供民族服
每一座城市,都隱匿著獨屬于自己的非遺珍寶,等著我們去發掘和感受。有著“東方水城”美譽的蘇州,其非物質文化遺產同樣光彩照人。這些非遺項目不但彰顯了中國傳統文化與藝術的精華,更是咱們民族智慧與創造力的成果。讓我們一同去發掘并感受這些非遺文化,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