婉約厚重的歷史是蘇州的標簽,同樣,蘇州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也是極為豐富。他可能是制扇大師盛春老師手上的一柄蘇扇,或者是新一代非遺手藝傳承人蔣曉棟一起分享的“彈棉花”。作為蘇州非遺的傳承者,借力電商平臺,他們正在嘗試非遺文化的淘寶式崛起。
一柄盛風蘇扇的“風度”
扇子用于引風,即使是各種納涼設備普及的今天,還有很多人將其用作夏令必備之物。早在2019年淘寶造物節,來自蘇州的盛風蘇扇走進了西湖非遺會場,中國制扇大師盛春老師的作品,讓更多人看到了蘇扇的無窮魅力。
【盛風蘇扇亮相2019年淘寶造物節】
據了解,蘇扇是絹宮扇、折扇、檀香扇的總稱,始于歷史悠久的蘇州,其制扇藝術于2006年被列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盛風蘇扇】
打開盛風蘇扇淘寶店鋪,一柄柄或典麗華美、或簡潔雅致的蘇扇,無不展示著盛春老師的匠心巧思。盛風蘇扇工作人員酈冰說,盛春老師是中國制扇工藝大師、【國家非遺項目】—制扇技藝傳承人。
【中國制扇工藝大師、【國家非遺項目】—制扇技藝傳承人盛春老師】
盛春老師從事蘇扇制作20余年,她一直秉承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在極力復原傳統制扇技藝的同時,也在不斷嘗試創新,讓蘇扇在不改變其根本的同時,融入現代審美元素,使之在新的歷史時期依然煥發活力。
【盛春老師打造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蘇扇技藝的傳承基地】
2013年,盛春老師成功復刻清朝宮廷藏扇數把,填補了絹宮扇制扇技藝的歷史空白。值得關注的是,由盛春老師一手創建打造的蘇州盛風文化創意發展有限公司,目前已經發展成為一個約3000平方米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蘇扇技藝的傳承基地。
【蘇州市盛風蘇扇藝術館展出的蘇扇】
另外,盛春老師還出資打造了“蘇州市盛風蘇扇藝術館”,通過動靜結合的展陳方式,向社會公眾普及蘇扇文化知識,對于蘇扇非遺的傳承與保護作出了突出貢獻。
一條手工棉被的“溫度”
在蔣曉棟的“有暖制被所”里,一條手工棉被需要敲彈7000多下、牽紗3000多根、打磨800多次、縫制1000多針……這些工序全程都是采用(機械無法替代)手工制作,就算一位技術嫻熟的師傅也要三個多小時才能完成,老匠人的手藝積淀,才是一床純手工棉被的珍貴之處。
【有暖制被所主理人蔣曉棟】
雖說已經立秋,可是夏日的余溫依舊“火熱”。要說棉被,和夏天的關聯應該不多。聽到這里,有暖制被所主理人蔣曉棟說,我們上新的一款純手工棉質“夏涼被”,夏天可以使用。在有暖制被所的淘寶店鋪,棉被的出樣不僅僅是冬被,還有夏涼被、春秋被等,每年大概能賣出3000床棉被。
【彈棉花】
2019年,通過嚴格地評選,有暖制被所被評為第二批張家港市非遺傳習所,成為了當地宣傳和教育的示范模范地。蔣曉棟說,這門手藝在家族里已經傳承130余年,到自己這輩,已經是第六代傳承人了。據介紹,目前有暖制被所里集合了12位老手藝人,平均年齡在50歲左右,有的老手藝人光彈棉花這項手藝就做了50多年,他們都是有暖制被所的寶貴“財富”。
本真的手藝、樸素的手藝人,秉承著做好一床好棉被的想法,蔣曉棟和他的“有暖制被所”一直堅守最淳樸的棉被制法,不僅在淘寶開出了線上店,也在線下開設了體驗空間,越來越多的人通過“有暖制被所”近距離地感知到一床手工棉被的制作過程,感受這門老手藝的時代“溫度”。
他們,在淘寶找到非遺傳承新路
正如“有暖制被所”主理人蔣曉棟所言,無論是棉被還是制扇,老一輩的手藝不應該用“過時”來形容,好的東西本就是可以一直使用。如今,透過淘寶等電商平臺,蔣曉棟也在積極探索純手工棉被這種全新非遺技藝的傳承及被認知之路,希望讓更多的人了解到、感受到手工棉被的品質感。
讓人欣喜的是,一路走來,蔣曉棟和他的“有暖制被所”吸引了越來越多的人關注。“對于手工棉被,有暖制被所也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但是,蔣曉棟堅信適合非遺發展的時代已經到來。
而據2021年7月中旬發布的 《非物質文化遺產消費趨勢報告》顯示,淘寶上非遺類活躍手工藝店鋪數量已超過25000家,截至6月底有14個非遺產業帶在淘寶上年成交過億。這一年里,淘寶非遺商品消費者規模達到億級,“85后”和“90后”已成為這類商品的消費主力。
通訊員:林蘇潔
部分圖片版權所有:有暖制被所
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而今,這一獨特的藝術形式已經走進了大學課堂,成為引領潮流的新風尚。圖為11月29日,蘭州資源環境職業技術大學民族工藝學院大學生在一起學習蛋雕技藝。在大學校園里,蛋雕藝術以其獨特的魅力吸引著越來越多的學生。更多年輕人也開始學習和傳承這種小眾而
漿面條由此成為中原地區特別是河洛一帶深受百姓喜愛的面食。洛陽漿面條簡稱“漿飯”,其核心元素是發酵而成的酸漿,上等的酸漿湯色乳白,稀稠均勻,酸度適中,口感幽香。漿面條有葷有素,做法多樣。老雒陽面食制作技藝是洛陽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全國多地依托文化館、非遺傳習所或在景區、街區等組織非遺市集、展演展示等活動,讓“老技藝”與“新玩法”碰撞出別樣精彩。在此舉辦的陜西省首屆“守藝人”傳統手工技藝非遺大展上,鳳翔木版年畫、安塞剪紙等55個三秦底蘊濃郁的非遺項目集中亮相,為人們呈
閆強表示,非遺技藝要守正創新,要傳承和保護的是文化,對于非遺技藝的形式、內容的創新,并不會改變其本質,非遺傳承人的使命就是要讓非遺從生活中來,再到生活中去。
”當天,有著500年傳承歷史的魚鳧彩龍連同其他敘永本土非遺項目,來到敘永縣東城幼兒園,通過非遺走進課堂的形式,讓師生們零距離體驗到敘永本土非遺項目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