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上海非遺工作者交流非遺保護的經驗和暢想未來
11月16日,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通過50周年之際,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請50多名非遺工作者歡聚一堂,從管理者、傳承人、經營者、培訓師等不同角度介紹了各自的實踐經驗,同時也就未來如何推動非遺生產性保護,讓非遺連接現代生活進行深入交流與探討。
在交流過程中,作為非遺傳承方面的代表,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吳德昇講述了自己將從事玉雕創作40余年的經驗口傳心授給一批又一批學徒,培養出多位非遺玉雕大師,并設立玉文化技藝傳承工作室,創建學術團隊,致力于提升每一位玉雕工作者的專業技術和綜合素養。為了推廣非遺文化,上海智樂貿易有限公司用“琥珀雕刻”開發設計了琥珀蜜蠟雕刻的一系列衍生產品,不僅深受市場歡迎,其中3件優秀作品還入選了本屆進博會“非遺客廳”,向全球觀眾展示巧奪天工的精湛技藝。此外,歐喆華教育投資(上海)有限公司近年來與瑞士富蘭克林大學深度合作,共同推動非遺教育的國際交流與合作,以培養復合型非遺傳承人為己任,積極促進中西方文化教育交流,向世界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在非遺展覽方面,上海美術設計有限公司近年來承擔了多場重要展覽的展陳設計,包括“百匠百藝?薪火相傳”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非遺精品展、“紅色筑夢?光輝歷程”——“四史”記憶與上海非遺主題展、“至臻與永恒”海派名媛旗袍展等,為傳播紅色文化、江南文化、海派文化做出積極貢獻。
長寧區文化藝術中心代表全市各區分享了非遺保護的“長寧經驗”,這些年長寧區先后在新虹橋中心花園、珺悅18廣場建立了“虹橋香事館”“非遺宣傳廳”,讓非遺走進社區、走進景點、走進商圈。此外,為了讓更多人體驗到非遺文化的魅力,上海市非遺協會還將與上海亞振家具股份有限公司合作,計劃在滬太路打造數千平米的“海派生活空間”,融靜態展示、動態演繹、文化交流、教育培訓、互動體驗等功能于一體,未來將成為非遺體驗新地標。
上海市非遺保護協會會長高春明用數據告訴大家,中國是世界上擁有世界遺產類別最齊全的國家之一,也是世界文化遺產數量最多的國家,與此同時,中國還有200多個項目有申遺意愿,如果全部完成申報程序,至少需要100年的時間。面向未來,對世界遺產這個被譽為“人類獻給未來的禮物”,廣大非遺工作者要堅持守正創新、傳承發展的非遺保護理念,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堅定文化自信做出應有貢獻。(新民晚報記者 吳翔)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責任編輯:
第七屆進博會新聞中心“上海非遺客廳”老香齋產品其中,來自寶山區的非遺項目老香齋茶點制作技藝,帶著LASER&MANTA聯名禮盒亮相“上海非遺客廳”,吸引了眾多參觀者的目光。《尋蹤海派·覓影非遺》老香齋黃油蛋卷圖《尋蹤海派·覓影非遺》卡牌“上
”李茜認為,中國傳統民俗手工藝品不只講究用,更講究情,每一件物品都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例如,女紅被稱為母親的藝術,它們不僅美在外在,更美在內涵,每一個花紋都經過奇思妙想,每一針一線都經過手的溫度,每一件成品都飽含著濃濃的親情,“這也是中國
課堂上,石家莊學院注重將非遺技藝與現代設計理念深度融合,鼓勵學生設計開發既保留傳統韻味又契合現代需求的非遺作品,進一步激發學生的非遺傳承熱情。“當非遺走進生活,我越來越發現蘊含在傳統文化中的美。
據中國工藝美術協會副秘書長侯惠哲介紹,現在工藝美術行業分為傳統手工藝品和現代工藝品生產兩大類。普查報告顯示,我國現共有省級以上工藝美術大師1787人,其中中國工藝美術大師365人。一邊是現代設計藝術專業的擴招與相對過剩,一邊是工藝美術專業的
陳歆彤)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豐富社區居民精神文化生活,近日,南園街道南華社區以民生微實事為基礎,精心策劃并開展“老手藝,新鄰居”非遺系列文化活動。一位參與活動的居民贊嘆道:“年輕時只聽說過這些老手藝,沒想到現在能親手嘗試,既能學知識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