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北民歌博物館里,穹幕影院通過聲光技術讓觀眾身臨其境感受傳統民歌魅力;榆林老街非遺小劇場里,別開生面的榆林小曲展演吸引游客駐足;省十七運火炬?zhèn)鬟f至綏德,鑼鼓震天的秧歌表演將現場氣氛推向高潮……
如何讓非遺“活”起來、火起來?榆林一系列創(chuàng)造性、創(chuàng)新性做法,為非遺文化的系統性保護提供了可借鑒的理念和路徑。
陜北面花。
近年來,榆林以“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fā)展”為方針,著力建設國家級陜北文化生態(tài)保護實驗區(qū),多舉措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發(fā)展工作,同時依托政策支持和產業(yè)扶持,推動非遺經濟發(fā)展,讓非遺“活”起來、走更遠。
研究保護
讓非遺“住”進博物館
“一十三省的女兒(呦),就數(那個)蘭花花好……”在陜北民歌博物館里,跟著講解員的領唱,一群游客默契地哼唱起來。作為全國最大的陜北民歌文化產業(yè)發(fā)展中心,陜北民歌博物館用圖文光影、場景復原等方式,讓非遺以看得見摸得著的形式留存。
5000平方米的綏德縣非遺陳列館內,展臺上擺滿了綏德石雕、綏米嗩吶、陜北秧歌傳統服飾等非遺物件;傳承人展示互動區(qū)里,全方位展示著石雕、泥塑、綏德平安書等非遺項目的制作技藝、表演過程。綏德縣非遺陳列館“動靜結合”的展陳方式,為觀眾提供了沉浸式的體驗。同時,以陳列館為中心,綏德縣還打造了輻射鄉(xiāng)鎮(zhèn)的國家級非遺項目陜北秧歌(南路秧歌)等傳習基地。
如何利用博物館留住非遺文化?綏德縣文化館副館長閆慧認為,一是摸清家底,提升非遺保護系統性;二是培養(yǎng)人才,促進非遺保護活態(tài)傳承;三是搭建平臺,發(fā)揮好博物館輻射帶動作用,推進非遺保護成果共享。“接下來我們要打造非遺文化產業(yè)園,建設集保護、傳播、交流、展示、傳承、研學、培訓于一體的非遺合作開放平臺,充分激發(fā)空間活力,展現非遺魅力。”閆慧說。
在佳縣赤牛坬村,村民們正在為游客表演融合了陜北民歌和陜北秧歌的農耕實景劇。
11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59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11項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近年來,依托豐富非遺資源,榆林按照“頂層保障、基礎支撐,整體保護、重點引領,見人見物、活態(tài)傳承”的原則,建設市級非遺展示館1個、省級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單位8個,非遺展示場館、非遺專題館35個,非遺傳習所(基地)119個,著力打造非遺博物館集群,讓非遺文化保護“連點成面”。
守正創(chuàng)新
讓非遺走進群眾生活
高昂響亮的嗩吶聲響起,伴隨著震耳欲聾的鼓點,“起勢”“馬步跳躍”“對望”……在陜西省第十七屆運動會開幕式上,榆林高新區(qū)第二中學橫山腰鼓隊的240名學生舞動著。這并非學生們第一次與非遺深度接觸,體育課、課間操、腰鼓比賽……非遺早已融入他們的日常生活,在他們身上迸發(fā)出嶄新的活力。
“‘非遺進校園’包括開展特色課程和演出等形式。”非遺文化傳播工作者薛志章常年從事非遺進校園、進社區(qū)工作。他介紹,榆林學院開展陜北說書特色課程,榆林老街上的非遺小劇場開展榆林小曲展演等,都是對瀕危小眾非遺技藝的搶救和保護。近年來,非遺文化走親(榆林·揚州)曲藝交流展演等大型活動更是讓非遺走出榆林、走向全國,進入更多人的視野。
“非遺是一種文化基因,弘揚非遺文化對傳承民族精神有重要作用。我們要在守正的基礎上不斷創(chuàng)新,留住非遺的‘根、魂、韻味’,用非遺服務群眾,達到‘非遺惠民’的效果。”薛志章說。
2022年國慶節(jié)期間,榆林老街上游人如織。沿街13家非遺店鋪里展陳著融合現代設計風格的陜北石雕、榆陽柳編等。藝術氛圍和煙火氣息、非遺文化和市民生活,在這條老街上交織。
“榆林是一個‘活著’的非遺之城。”“中國榆林·非遺之城大展”總策展人曾輝說,“我們希望各種非遺品類都能夠重新在榆林古城‘活’起來,被當代生活利用起來。讓年輕人愛上傳統文化,愛上非遺。”
通過“以人為本、活態(tài)傳承”的方式,榆林非遺進校園、進社區(qū)、進鄉(xiāng)村、進景點活動已實現常態(tài)化開展:17個榆林非遺項目陸續(xù)走入全市義務教育階段所有學校;榆陽、定邊、靖邊等地將非遺代表性項目和傳承人列入中小學教材。千人陜北道情、千人橫山老腰鼓、百人嗩吶……逢年過節(jié),廣大非遺文化愛好者活躍在榆林。
產業(yè)扶持
讓非遺融入經濟發(fā)展
開展生產性保護,促進非遺經濟發(fā)展,也是榆林一項行之有效的探索。
在綏德縣四十里鋪鎮(zhèn)武文石業(yè)有限公司,石亭、石像、石牌樓等各類石雕材料琳瑯滿目。40多年前,綏德石雕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鮑武文,以一間簡陋的石雕廠為起點,將這里發(fā)展成為當地規(guī)模最大的石雕公司,帶動了一批石雕藝人脫貧致富。
陜北石雕。
“非遺在傳承上要創(chuàng)新,要與時代接軌。”鮑武文說。如今,綏德石雕遠銷日本、新加坡、美國等地。綏德縣從事石雕加工的人員超過1000人。周邊區(qū)域石料采掘、運輸和石雕建筑業(yè)等相關產業(yè)蓬勃發(fā)展,全產業(yè)鏈每年可實現創(chuàng)收1.5億元。
此外,吳堡張家山掛面合作社、定邊付翔爐饃廠、三邊巧婆姨剪紙合作社……一個個推動非遺產業(yè)化發(fā)展的“領頭雁”“排頭兵”,讓文化“遺產”變“財產”,推動了當地經濟社會全面發(fā)展。
榆林市文旅局副局長林茂綠認為,非遺有其特殊性,保護也有多種形式,只有從更長遠的角度規(guī)劃和推進,讓其社會和經濟價值充分發(fā)揮出來,才能使非遺真正地、永遠地“活”下來、傳下去。
從2022年起,榆林加大對非遺保護的財政支持,每年投入非遺保護專項經費3000萬元,市級及以上非遺傳承人每人每年增加1.2萬元補助經費。近年來,榆林市、縣兩級先后投入非遺保護資金近3億元,用于非遺基礎設施建設,非遺項目保護,非遺項目進校園、進社區(qū)展演展示等。
榆林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11項)
榆林小曲
秧歌(陜北秧歌)
陜北民歌
靖邊跑驢
陜北道情
嗩吶藝術(綏米嗩吶)
鼓舞(橫山老腰鼓)
二人臺
道教音樂(白云山道教音樂)
石雕(綏德石雕)
諺語(陜北民諺)
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59項)
子洲石雕雕刻技藝
米脂驢板腸制作技藝
府谷哈拉寨高蹺
貂蟬傳說
楊家城傳說
李自成傳說
神木傳統榨油技藝
傳統寺廟營造技藝
子洲面花
橫山道情戲
吳堡黃河古渡
陜北民諺
榆林拼三鮮
神木手工地毯制作技藝
鐵水打花技藝
綏德寨山柳編技藝
定邊賽驢會
綏德定仙墕娘娘廟花會
保寧堡老秧歌
神木二人臺
魚河堡府城隍廟廟會
張家山手工掛面制作技藝
佳縣手工掛面制作技藝
綏德剪紙
靖邊剪紙
佳縣剪紙
靖邊霸王鞭
定邊霸王鞭
橫山牛王會
佳縣廟宇木雕雕刻技藝
神木面花
綏德炕頭石獅子
橫山說書
定邊道情皮影戲
吳堡水船
綏德踢場子
陜北神木酒曲
定邊民間道教音樂
靖邊信天游
榆林豆腐傳統制作技藝
白云山廟會
定邊剪紙藝術
清澗道情
榆林小曲
府谷二人臺
陜北秧歌
靖邊跑驢
陜北橫山老腰鼓
白云山道教音樂
綏米嗩吶
陜北民歌
白草寺廟會
神木火判官
橫山燉羊肉制作技藝
陜北王氏裘皮制作技藝
定邊柳編編織技藝
靖邊柳編
定邊二毛皮制作技藝
子洲嗩吶
7月19日,“清爽榆林”陜北非遺美食節(jié)開幕,市民們紛紛前來打卡。7月19日,“清爽榆林”陜北非遺美食節(jié)暨榆陽區(qū)第二屆文化旅游啤酒音樂節(jié)在榆林瑞豐生態(tài)莊園正式啟幕。
而今,這一獨特的藝術形式已經走進了大學課堂,成為引領潮流的新風尚。圖為11月29日,蘭州資源環(huán)境職業(yè)技術大學民族工藝學院大學生在一起學習蛋雕技藝。在大學校園里,蛋雕藝術以其獨特的魅力吸引著越來越多的學生。更多年輕人也開始學習和傳承這種小眾而
漿面條由此成為中原地區(qū)特別是河洛一帶深受百姓喜愛的面食。洛陽漿面條簡稱“漿飯”,其核心元素是發(fā)酵而成的酸漿,上等的酸漿湯色乳白,稀稠均勻,酸度適中,口感幽香。漿面條有葷有素,做法多樣。老雒陽面食制作技藝是洛陽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全國多地依托文化館、非遺傳習所或在景區(qū)、街區(qū)等組織非遺市集、展演展示等活動,讓“老技藝”與“新玩法”碰撞出別樣精彩。在此舉辦的陜西省首屆“守藝人”傳統手工技藝非遺大展上,鳳翔木版年畫、安塞剪紙等55個三秦底蘊濃郁的非遺項目集中亮相,為人們呈
閆強表示,非遺技藝要守正創(chuàng)新,要傳承和保護的是文化,對于非遺技藝的形式、內容的創(chuàng)新,并不會改變其本質,非遺傳承人的使命就是要讓非遺從生活中來,再到生活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