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劇變臉是如何實現的?
如何將簡單的木片變成精美的漆器?
深受歡迎的彝繡到底難不難?
他們有話要說!
“熊貓與少年”再度出發,在研學和研旅之中,深度體驗了四川非遺的魅力。從成都到大涼山,少年們將自己的足跡鐫刻在了四川的山山水水。全新改版升級的“熊貓與少年”再次走近非遺傳承人的身邊,用時代和國際化的眼光,換一個角度去了解四川的優秀文化。
“熊貓與少年”提檔升級 四川非遺的一場深度體驗
2021年初,一檔由四川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出品、四川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承制,國內首款以大熊貓為主題的微綜藝紀錄片《熊貓與少年》橫空出世。四川非遺、熊貓元素、外籍少年,這些原本毫無交際的元素交織在了一起,碰撞出了精彩的火花。
節目使用綜藝風格進行錄制,以外籍少年視角,探尋四川非遺與四川大熊貓元素的跨界融合,通過“熊貓+國際范兒”的表達,展現四川非遺元素在國際化語境下的別樣魅力,受到了觀眾的熱烈追捧。《熊貓與少年》第二季也緊隨其后,強勢回歸,繼續實現熊貓元素的“非遺新生”,讓大家一起看熊貓故鄉的人,看熊貓故鄉的文化。
今年的《熊貓與少年》則在延續了前兩季風格的同時,進行了全新的提檔升級,推出了“熊貓與少年”主題研學、研旅活動。邀請了在川的外籍少年、在川的在職青年等群體,深入四川的文化城市、文化村落,探尋四川多元文化的魅力,提高主動意識,真正實現文化認同感和創新傳播,實現四川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以及更豐富多元的國際性表達。通過對四川非遺進行深度體驗,加深對中國文化的理解與熱愛。
做漆器學川劇 少年感嘆:“這不是一般人學得來的”
變臉、噴火、滾燈……川劇是四川非遺文化中極具辨識度的一種,也是少年們研學的第一個項目。特別是川劇變臉,讓參與活動的少年們目不暇接。
從小就在中國和日本都有過學習經歷的順一此前對于川劇的了解不多,但是由于他愛好魔術,因此對于川劇變臉一直很感興趣。“川劇里面的四川話讓我很有親切感,我也是看得非常樂呵。體驗的時候我化了川劇角色里的妝,這是一個非常難得的機會。”
來自印尼的Cindy告訴記者,自己在印尼學中文的時候就對中國文化很感興趣。來到成都之后,有朋友推薦了“熊貓與少年”的活動,她便立刻報名參加。“我對于這次活動印象最深刻的是體驗川劇的那一天,老師教我唱了一句戲,雖然我發揮得不好但是真的感到自豪和榮幸。另外,我最喜歡的部分就是變臉部分,因為我特別好奇,雖然沒有找到變臉秘訣但是我特別高興可以現場感受到變臉的表演。我也覺得變臉的表演特別的酷。”
實際上,Cindy不僅參加了川劇的體驗活動,還參與了漆器制作的活動。在漆器大師的帶領之下,少年們學習了如何制作漆器:“通過這兩天的活動,我覺得,這些非遺能一直傳承到現在,真的讓人感到難以置信。而且這不是一般人能夠學得來的,尤其是漆器,老師們都需要非常耐心和仔細才能完成一個作品。”
做彝繡看表演 少年們要將四川非遺帶回家鄉
彝繡,即彝族刺繡,是彝族最具代表性的文化表述和載體,也是中國傳統民族民間工藝的重要組成部分。一直以來,彝族文化一直深藏在大涼山之中,很難被外界知曉。而這一次,少年們翻山越嶺,深入彝族文化的核心區,體驗了彝族文化,學習了彝繡藝術。
來自澳大利亞的Erandi和來自斯里蘭卡的Farhath在老師的帶領下,用彝繡制作了筆袋,她們倆不約而同地提到要將這個筆袋送給自己的妹妹,將四川文化帶回自己的家鄉,讓更多人知道。
Erandi說道:“這真是一次神奇的經歷,我學到了很多關于彝族歷史和文化的知識,而且是通過有趣和令人愉快的方式學習到的。”而Farhath則對彝族人的火把表壓印象深刻:“火把表演既驚險又刺激。我很喜歡和新認識的朋友們與當地人一起圍著火堆跳舞。不僅如此,我還學到了關于彝族人民的文化、食物以及非物質遺產的知識,讓我體會到少數民族給中國帶來的多樣性。”
來自摩洛哥的Soraya則做了一個最好的總結:“實際上,我之所以選擇來中國上學,就是因為在很小的時候,就被中國的文化所震撼。中國文化的豐富性以及深遠性,散發著無窮的魅力……”
(來源:新視線)
責任編輯:孫青揚
”李茜認為,中國傳統民俗手工藝品不只講究用,更講究情,每一件物品都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例如,女紅被稱為母親的藝術,它們不僅美在外在,更美在內涵,每一個花紋都經過奇思妙想,每一針一線都經過手的溫度,每一件成品都飽含著濃濃的親情,“這也是中國
課堂上,石家莊學院注重將非遺技藝與現代設計理念深度融合,鼓勵學生設計開發既保留傳統韻味又契合現代需求的非遺作品,進一步激發學生的非遺傳承熱情。“當非遺走進生活,我越來越發現蘊含在傳統文化中的美。
據中國工藝美術協會副秘書長侯惠哲介紹,現在工藝美術行業分為傳統手工藝品和現代工藝品生產兩大類。普查報告顯示,我國現共有省級以上工藝美術大師1787人,其中中國工藝美術大師365人。一邊是現代設計藝術專業的擴招與相對過剩,一邊是工藝美術專業的
陳歆彤)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豐富社區居民精神文化生活,近日,南園街道南華社區以民生微實事為基礎,精心策劃并開展“老手藝,新鄰居”非遺系列文化活動。一位參與活動的居民贊嘆道:“年輕時只聽說過這些老手藝,沒想到現在能親手嘗試,既能學知識又能
絨花,這一歷史悠久的民間傳統手工藝在今天又煥發出新的光彩。傳統手工藝品的延續重在守正創新,是將多元文化與工藝相結合。工藝美術是流傳于民間,在競爭、沖突與融合下推動向前的活物,而不應只是被收藏在博物館里,這對傳統手工藝來說無異于抹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