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服章之美謂之華,有禮儀之大故稱夏”。
5月21日中國農歷小滿節氣,由中國工藝美術館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館、永興東潤服飾股份有限公司主辦的“夏·非遺華夏秀—小滿到秋分”親子時裝秀活動在該館多功能廳成功舉辦。
本次“非遺華夏秀”以我國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名冊)項目的“二十四節氣”為設計靈感,提煉生肖兔的形象,將苗繡、苗族蠟染、侗族藍染植物染、扎染等非遺技藝結合當代生活方式中的時尚趨勢進行現代審美的創新設計。
中國工藝美術館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館副館長蘇丹在開場發言中指出,中國工美館中國非遺館作為國家級文化殿堂,致力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弘揚。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浩如煙海,形態豐富,是我們創造當下美好生活的重要資源。服裝服飾也是非常重要的方面,它不僅表現為一種形態,更蘊含著人與自然、與社會的關系。希望大家可以通過本次的活動,切身感受我們文化的源遠流長和創新創造的精神。
本次活動將非遺元素融入日常生活的服裝之中,旨在體現傳統文化與日常生活的連接,以更好實現對非遺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秀的三個篇章分別體現不同節氣大自然的色彩變化,綜合“景、光、秀、演、樂”等藝術表現形式,展現設計師楊潔將二十四節氣元素結合非遺技藝進行創新性表達,詮釋了小滿到秋分時節,大自然的美妙所賦予親子時裝的靈感,展現中國文化中遵循自然規律的精神思想。
同時以中國非遺技藝結合時尚為鏈接的親子互動,也是本次活動特別溫情有愛之處。父母陪同孩子一起參與,讓傳統文化以綜合美學形式為家庭教育提供了一種有內涵的全新方式。永興東潤服飾股份有限公司所倡導的價值觀與“關愛、陪伴、家庭”高度一致,并率先探索非遺技藝與親子時尚的有效結合。孩子們在親子時裝秀中快樂自在的狀態非遺|“夏·非遺華夏秀—小滿到秋分”親子時裝秀在中國工藝美術館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展現出更加自信,更懂關愛、學會自律等美好品質,同時也被非遺所蘊含的品質和時代精神所吸引。非遺不僅得到了更多的關注與傳播,也是為年輕一代的文化自信打下基礎。
本次“夏·非遺華夏秀”是把中華美學精神和當代審美追求相結合的一次有益探索。活動通過服飾這一載體,讓非遺以全新面貌與人產生互動關聯,用直觀且動人的美體現傳承與創新的完美結合,彰顯美與愛的主題。非遺融入到當下生活有利于更好地傳承非遺,傳統與時尚、文化與產業的更好融合充分體現了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
(中國工藝美術館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館供圖)
”李茜認為,中國傳統民俗手工藝品不只講究用,更講究情,每一件物品都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例如,女紅被稱為母親的藝術,它們不僅美在外在,更美在內涵,每一個花紋都經過奇思妙想,每一針一線都經過手的溫度,每一件成品都飽含著濃濃的親情,“這也是中國
據中國工藝美術協會副秘書長侯惠哲介紹,現在工藝美術行業分為傳統手工藝品和現代工藝品生產兩大類。普查報告顯示,我國現共有省級以上工藝美術大師1787人,其中中國工藝美術大師365人。一邊是現代設計藝術專業的擴招與相對過剩,一邊是工藝美術專業的
中國44項非遺名錄144項榮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名錄的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熠熠生輝。昆曲,2001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古琴藝術,2008年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
近年來,隨著中國傳統文化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尤其是在中高考中的體現,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逐漸走入大眾的視野。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僅僅是文物和藝術,它們更是承載著民族情感和歷史記憶的生動體現。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還在積極應對現代化的挑戰。
我國歷史悠久,非物質文化遺產豐厚,作為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體現著中國智慧,承載著中國價值,凝聚著中國精神,它所蘊含的獨特民族精神和豐富的文化內涵,散發著中華民族文化的獨特魅力。截至目前,我國共有42個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