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內容文旅部重點支持建設的臨夏磚雕保安族腰刀鍛制技藝非遺扶貧就業工坊甘肅非遺名錄,以及來自14個市州的非遺工坊和非遺店鋪將在蘭州老街花雨廣場布展蘭州老街會將文化體驗做到極致甘肅非遺名錄,更致力于推動甘肅非遺的交流與發展,并通過線。
4巴郎鼓舞,甘肅省非物質文化遺產藏語稱“莎姆舞”“莎目舞”“沙目舞”,藏語意為在廣場上表演的一種祈禱平安的舞蹈,是流行于甘肅省卓尼縣藏巴哇鄉和洮硯鄉境內的一種古典鍋莊舞,因其使用的擊打方式頗似貨郎。
炳靈寺石窟位于甘肅省永靖縣西南35千米的小積石山中炳靈寺在北魏之前稱唐述窟,唐代稱靈巖寺,明代始稱炳靈寺同樣作為quot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quot中的一處遺址點,2014年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甘肅蘭州太平鼓舞已有六百余年的歷史,素有“天下第一鼓”之稱苦水高高蹺 苦水街高高蹺是甘肅省永登縣的漢族民俗文化起源于元末明初,到現在已有近七百年的歷史高高蹺是當地一門祖輩相傳的漢族舞蹈表演藝術,也是農歷。
昆曲,原名昆山腔,是甘肅非遺名錄我國最古老的戲曲聲腔劇種,發源于14世紀中國的蘇州昆山,在2008年被納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花兒是流行在甘肅非遺名錄我國甘肅省寧夏甘南岷縣等地區的族民歌,于2006年被批準列入第一批中國。
臨夏花兒涼州攻鼓子甘南巴郎舞裕固族民歌等等據統計,甘肅非物質文化有53項已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175項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811項入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422項入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二炳靈寺石窟炳靈寺石窟,位于中國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永靖縣西南約40公里的積石山大寺溝西側懸崖上,西晉初年約公元3世紀在黃河北岸大寺溝懸崖上開鑿,西秦蹇宏元年420年正式立碑,上下四層它原名唐樹洞,羌語意。
中國44項非遺名錄144項榮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名錄的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熠熠生輝。昆曲,2001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古琴藝術,2008年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
代代傳承,劉氏風箏遠銷全國2008年,劉氏風箏被列入第二批溫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劉賀新說,家族每年會集中起來對下一代進行風箏技藝培訓,他認為傳承劉氏風箏是家族每個人的一份責任。
記者周茜報道:近日,江西省公布了第五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名錄分為九大類別,共72個項目。為弘揚江西優秀傳統文化,省文化廳2016年啟動了第五批全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的申報工作。
近日,記者從荊楚理工學院獲悉,該校藝術學院教授劉曉靜組織推薦的傳統舞蹈——《蓮湘》成功獲批荊門市第八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