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味美食音樂全有,南京非遺“上新”
市級非遺項目已達277項
何林坊雙龍舞出歡騰。 南京日報/紫金山新聞記者 邢虹 攝南報網訊(記者 邢虹) 南京燈謎、谷里魚圓制作技藝、六合豬頭肉制作技藝、古龠(yuè)演奏……近日,第五批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公布,涵蓋民間文學、傳統音樂、傳統舞蹈、傳統戲劇、傳統美術、傳統技藝、傳統醫藥、民俗,以及傳統體育、游藝與雜技共9個門類。此次公布的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共56項,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擴展項目名錄共8項,至此,市級非遺項目已達277項。
打開第五批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首先映入眼簾的便是南京燈謎。元宵節將至,南京燈謎成為市級非遺,更為歡度“我們的節日”錦上添花。除了南京燈謎,入選第五批名錄的還有麒麟獻瑞、何林坊雙龍、陸家大龍、蝦子燈等,可以說“年味十足”,喜慶氛圍拉滿。
第五批名錄中的非遺美食也有不少。金春鍋貼制作技藝、谷里魚圓制作技藝、六合豬頭肉制作技藝、瓜埠賴月餅制作技藝、東溝老鵝制作技藝、洪藍手抓雞制作技藝、明覺香菜制作技藝……看著就讓人食指大動,而且,光茶干就有兩種制作技藝(陸郎茶干制作技藝、橋林茶干制作技藝)入選,誰能不贊一句“南京美食,就是這么‘恩正’!”和美食相關的還有雨花茶飲茶禮俗、隨園食單飲食習俗等。去年年底,“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被宣布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南京雨花茶制作技藝位列其中。如今,雨花茶飲茶禮俗也成為市級非遺項目。南京人不僅會炒茶,也懂品茶。清代資深“吃貨”袁枚在南京隨園寫下《隨園食單》,用大量篇幅詳細記述了中國14世紀至18世紀流行的300多種南北菜肴飯點以及美酒名茶,食譜至今仍在被“復刻”。
本報曾經報道過的古龠,也出現在第五批名錄中。龠是一種沒有吹孔的斜吹單管樂器,1986年到2013年,河南賈湖遺址出土了40余支用仙鶴、金雕、禿鷲等猛禽翅骨制作而成的“賈湖骨龠”。如今能夠演奏這種古樂器的人屈指可數,南京民族樂團的演奏家于東波就是其中一位。他在劇院里演奏、走上街頭普及,讓更多人邂逅9000多年前的古代天籟之音。聽到古龠演奏成為市級非遺項目的消息,于東波激動地對記者表示:“未來將結合3D技術復制更多的龠,多宣傳、多收徒,讓傳統文化火起來。”
南京作為六朝古都、國家首批歷史文化名城,在近2500年的城市史和500年都城史的演進中,孕育了眾多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277項市級非遺中,5項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遺代表作名錄,13項列為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76項列為省級非遺代表性項目。我市高度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堅持依法保護,加大投入力度,強化活態傳承,擴大社會傳播,在促進非遺無限定空間進景區、非遺與文旅商融合發展等方面積極探索和實踐,不斷推動非遺融入現代生活。
版權聲明
1、本文為南京日報、金陵晚報、南報網原創作品。
2、所有原創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圖片、文字及多媒體形式的新聞、信息等,未經著作權人合法授權,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使用或者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本網站摘錄或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轉載信息版權屬于原媒體及作者。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海量資訊、精準解讀,盡在新浪財經APP
上一篇
那么,什么才算是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一次,考考你:在中國豐富的文化傳統中,有哪些元素可能不包括在這一名錄之內?這種思考不僅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性,也促使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更積極地去探索和保護這些即將被遺忘的文化瑰寶。
何山)近日,由中國文物學會、中國文物報社主辦的“2021全國十佳文化遺產旅游案例推介活動”終評會在京召開。15名專家組成終評委員會投票選出“2021全國十佳文化遺產旅游案例”和“2021全國文化遺產旅游優秀案例”。其中,河南博物院“失傳的寶
《我與我身邊的文化遺產》《我們是文化傳承人》大家紛紛表示,此次演講比賽不僅豐富了校園文化生活,增強了青少年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使命感和責任感,更借助演講和講述的形式,不斷去提升學生的審美情趣和交流表達能力。
宿州地理位置優越,有著豐富的自然資源,而且特產名吃也非常的多,今天就跟大家分享一下宿州最有名的5種小吃,每種都是宿州人的心頭愛,看看你吃過哪幾種?SA湯是宿州市的金牌小吃,同時也是宿州市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在宿州本地,這幾種小吃都是他們的
關于征集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公告征集韶山市級非遺項目,旨在加強韶山非遺保護工作,促進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增強文化自信,為建設文化強國、紅色韶山貢獻力量。我們鼓勵各類具有韶山地域特色、民族特色和歷史價值的非遺項目積極申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