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11月29日晚,我國申報的“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在摩洛哥拉巴特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17屆常會上通過評審,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我省的恩施玉露制作技藝、趙李橋磚茶制作技藝和長盛川青
磚茶制作技藝三個項目與全國41個項目一起助力該項目申遺成功。至此,我國共有43個項目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名冊,居世界第一。其中,湖北共有5項11個子項目列入人類非遺代表作名錄,數量位居全國前列,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下這些絕艷荊楚的項目吧!
端午節(屈原故里端午習俗)
屈原故里端午習俗·祭江儀式 拍攝時間:2010年6月
端午節是中華民族的重要傳統節日,迄今已有2500余年歷史。湖北省秭歸縣屈原故里端午習俗,一個端午三次過:五月初五小端午,掛菖蒲、艾葉,飲雄黃酒;五月十五大端午,龍舟競渡;五月二十五末端午,送瘟船,親友團聚。祭奠屈原的節日主題貫穿整個端午節的始終,設壇祭拜、游江招魂、龍舟競渡、粽子寄情、鄉里“鬧晚”等,是上古楚文化和端午禮俗的活態遺存,使端午節俗過程完整、緊湊和鮮活。屈原故里端午民俗,既保留了傳統端午習俗驅疫、避瘟的內容,又傳承了故鄉人民對屈原精神、品格的頌揚和紀念。
屈原故里端午習俗·游江招魂 拍攝時間:2016年6月
保護單位:
宜昌市群眾藝術館(宜昌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秭歸縣文化館(縣文藝創作室、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端午節(西塞神舟會)
西塞神舟會 拍攝時間:2010年6月
西塞神舟會是黃石市西塞山區道士袱村民慶賀端午節的傳統盛會,主要活動有制作神舟、唱大戲、祭祀、巡游、送神舟下水等系列儀式和活動。從每年的農歷四月初八扎制神舟,到五月十五至十八的神舟會正式會期,整個活動歷時40天,是目前國內端午節時間較長的祈福和祭吊活動。神舟會是民眾自發自愿組織參加的,以驅瘟、除惡、消災、祛病和求平安健康、益壽延年為核心主題,是端午節俗中頗為壯觀的一種民間盛會,至今已有千余年歷史。
保護單位:
黃石市群眾藝術館
剪紙(孝感雕花剪紙)
孝感雕花剪紙——富貴平安
孝感雕花剪紙融合南北藝術之長,以清新活潑、古樸典雅的風格特立于中國民間藝術之林。其工藝手法主要包括“剪”和“雕”兩種方式,作品纖巧秀美,線面結合,虛實相生,疏密得當,構圖精致,線條簡練,刀法流利,破功嚴謹,律動性強,主題明確,給人以質樸純真、健康活潑的感覺,具有很強的觀賞性和裝飾性。孝感雕花剪紙內容豐富,作品常以長壽、吉祥、幸福、喜慶為主題,善于用諧音、寓意、象征、含蓄等手法表現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保護單位:
孝南區文化館
剪紙(鄂州雕花剪紙)
鄂州雕花剪紙——花樣故事
鄂州雕花剪紙是湖北地方民俗的重要載體,題材內容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呈示出鮮明的地域性特征。這些雕花剪紙主要包括帽花、鞋花、拖鞋花、襪底花、扣帶花、背心花、兜花、圍涎花、枕頭花、帳沿花等品種,創制過程中刀剪俱用,完成的作品構圖勻稱,風格流暢細膩、生動傳神,集實用性和裝飾性于一體。
保護單位:
鄂州市群眾藝術館
剪紙(仙桃雕花剪紙)
仙桃雕花剪紙——福祿壽喜
仙桃雕花剪紙構圖繁復完整,黑白虛實分明,刀法流利工整,破工精細嚴謹,點劃秀美勻稱,線條舒展圓潤,圖案豐滿均衡,具有寫實而兼寫意、變形不失原形、藝術語言豐富、裝飾風味濃重的特點,在民間剪紙中獨具一格。制作時,由藝人用刻刀和白紙在蠟盤上雕出俗稱“花樣子”的繡花紋樣,雕刻時可重疊一二十層白紙。藝人雕出的“花樣子”多為“喜鵲登梅”、“龍鳳呈祥”等吉祥瑞慶圖案,一般用作鞋、帽、枕頭、涎兜等的刺繡紋樣。
保護單位:
仙桃市群眾藝術館
京劇
湖北省京劇院原創京劇《徐九經升官記》劇照 拍攝時間:2009年5月
京劇是全國性劇種,湖北為京劇的形成和發展作出過重要貢獻。19世紀初,進京的漢調藝人進入徽班,將“皮黃合奏”的漢劇的音樂、表演及劇目等諸多藝術元素帶進徽班,形成了“班曰徽班,調曰漢調”的格局,京劇由此孕育萌生。19世紀末,京劇流傳到武漢,并迅速在省內普及。1949年全省多地成立專業劇團,推出了不少影響全國的優秀劇目,培養了眾多京劇表演藝術家,湖北成為傳承京劇的重要省份。
保護單位:
湖北省京劇院
皮影戲(江漢平原皮影戲)
江漢平原皮影戲
江漢平原皮影戲是指流行于湖北省中南部的潛江、天門、仙桃、監利、洪湖、石首、江陵、公安、京山等地的具有相同藝術特征的皮影戲。江漢平原皮影戲以圖案精細、圓潤舒展、人物造型生動逼真和影大見長,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唱腔以歌腔、漁鼓腔為主。歌腔皮影里的雞鳴腔源于當地民歌。漁鼓腔出自舊時藝人的乞討唱曲,調式多樣,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目前演唱的劇目達300多個。
保護單位:
潛江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綠茶制作技藝(恩施玉露制作技藝)
恩施玉露創制于清代康熙十九(1680)年,產自有“世界硒都”之美譽的湖北恩施,系選用地方優良品種茶樹鮮葉經特定工藝加工而成,天然富含有機硒。成品茶形似松針、色澤潤綠,條索勻整、緊圓、光滑,湯色嫩綠明亮,香氣清高持久,滋味鮮醇,葉底綠亮勻整,最大限度保持了茶樹鮮葉的營養物質,是中國蒸青、針形綠茶的典型代表,于2008年7月11日被湖北省農業廳授予“湖北第一歷史名茶”稱號,并相繼成為2018年大國外交東湖茶敘用茶、聯合國糧農組織第23屆會議用茶。隨著國際國內影響力的持續增強,恩施玉露已成為帶動恩施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
恩施玉露成品色澤翠綠油潤,緊細圓潤如針,湯色嫩綠明亮
保護單位:
恩施玉露茶產業協會
黑茶制作技藝(趙李橋磚茶制作技藝)
趙李橋磚茶
湖北省趙李橋茶廠有限責任公司生產的“川”字牌青磚茶是是我國內蒙等省區及俄羅斯、蒙古等國家人民的生活必需品;其制作技藝一直延續傳統人工渥堆發酵的制茶工藝,經沖泡后色澤青褐,香氣純正、滋味尚濃,非常適合高寒地帶及高脂飲食地區人群飲用。作為萬里茶道上重要的茶產區和集散地,羊樓洞和趙李橋公元10世紀就與北方少數民族地區進行茶馬交易,后來一直出口俄羅斯等國家,年交易量達1700余萬斤,見證了中國磚茶文化的傳播,帶動了區域經濟發展。
保護單位:
湖北省趙李橋茶廠有限責任公司
黑茶制作技藝(長盛川青磚茶制作技藝)
長盛川青磚茶
“長盛川”是湖北老字號,其創始者何氏家族1368年開始在湖北咸寧柏墩一帶制茶販茶,后又于1980年前后到宜昌市擴建生產園區,迄今已傳承20代。長盛川青磚茶制作技藝以鄂西南武陵山區優質茶樹鮮葉為原料,經過初制、發酵、緊壓、烘干等六大核心工序精制成茶,茶料經深度發酵,形成多種優質營養物質聚集,被譽為“萬里茶道瑰寶”“草原人民的生命之飲”。近年來,長盛川堅持守正創新,不斷拓展消費市場,帶動近10萬茶農發展茶產業脫貧致富,為鄉村振興事業貢獻了非遺力量。
2020年,長盛川青磚茶與趙李橋“川”字牌青磚茶共同被湖北省政府選定為回贈蒙古國支持抗疫的禮物,書寫了“羊來茶往”的佳話。
保護單位:
鑫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編輯/楚小游
來源/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廳
審核/廳非物質文化遺產處
編發/湖北文旅之聲
- END -
本公眾號為公益文旅宣傳,如有圖片侵犯您的權益,請致電刪除。
而今,這一獨特的藝術形式已經走進了大學課堂,成為引領潮流的新風尚。圖為11月29日,蘭州資源環境職業技術大學民族工藝學院大學生在一起學習蛋雕技藝。在大學校園里,蛋雕藝術以其獨特的魅力吸引著越來越多的學生。更多年輕人也開始學習和傳承這種小眾而
1月26日至2月3日,安徽供銷年貨大集在合肥濱湖國際會展中心2號館舉行,在1000多家商戶中,非遺手作專區格外受到歡迎。安徽省合肥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廬陽剪紙傳承人楊曉紅正在制作一個立體的春字剪紙。”除了單張的剪紙,還有將剪紙封在陶瓷杯、保溫
漿面條由此成為中原地區特別是河洛一帶深受百姓喜愛的面食。洛陽漿面條簡稱“漿飯”,其核心元素是發酵而成的酸漿,上等的酸漿湯色乳白,稀稠均勻,酸度適中,口感幽香。漿面條有葷有素,做法多樣。老雒陽面食制作技藝是洛陽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全國多地依托文化館、非遺傳習所或在景區、街區等組織非遺市集、展演展示等活動,讓“老技藝”與“新玩法”碰撞出別樣精彩。在此舉辦的陜西省首屆“守藝人”傳統手工技藝非遺大展上,鳳翔木版年畫、安塞剪紙等55個三秦底蘊濃郁的非遺項目集中亮相,為人們呈
閆強表示,非遺技藝要守正創新,要傳承和保護的是文化,對于非遺技藝的形式、內容的創新,并不會改變其本質,非遺傳承人的使命就是要讓非遺從生活中來,再到生活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