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人民日報客戶端
尹曉宇
1月6日晚,非遺煥新紀實節目《新生萬物》在江蘇衛視開播。節目聚焦“新生”,一方面用發現者和體驗者的視角,陪伴觀眾領略非遺技藝如何在歲月傳承中歷久彌新;一方面以參與者和助力者的身份,挖掘文化精萃,打造非遺文創,為非遺“新生”賦能。
首期節目圍繞主題“故鄉就在我們的味蕾里”,走進江蘇揚州富春茶社,以深度體驗國家級非遺項目“富春茶點制作技藝”的方式,感知技藝之美、匠心之美,品味傳統之美、生活之美。
為了讓觀眾更好理解非遺文化的內核,《新生萬物》追古溯今,并重點關注人的故事、人的情感和人的精神,用“平凡之處見真章,細微之處顯光華”的生活視角,解碼文化傳承。
首期《新生萬物》從揚州作為“世界美食之都”的歷史底蘊講起,探究富春茶社的“文化基因”。伴隨隋唐大運河的開通,揚州因水而興,富庶的揚州鹽商塑造了揚州人的生活講究。
一壺水煮三省茶,百種點心齒留香。137年來,富春茶社將花、茶、點、菜結合,色、香、味、形俱佳,閑、靜、雅、適取勝的“富春味道”鐫刻在了一代又一代揚州人的味蕾記憶中。成就這一切的,是富春茶點的制作者們對待食物、對待食客始終如一的態度。
首期《新生萬物》,中國文物學會會長單霽翔和楊瀾以向非遺傳承人“拜師”學藝的方式,挑戰制作三丁包、翡翠燒賣、淮揚名菜燙干絲,在選料嚴格、制作精細、造型講究的技藝體驗中,感受富春茶點的制作者們精妙絕倫的手上功夫,以及對所從事職業的熱愛之情與敬畏之心。
在富春茶社,很多員工從學徒干到退休。從富春茶點制作技藝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徐永珍、淮揚菜泰斗居長龍60多年如一日的執著堅守,到每個包子32個褶、每塊老白干橫批成30片的精細工藝……正是匠人們對美食藝術近乎苛刻的自我要求,讓“富春味道”成為了一種揚州人情感的代名詞。
《新生萬物》還特別通過外賣任務,走進揚州百姓的生活場景,聆聽他們講述“陪臺灣舅公吃包子”“那是媽媽走的時候留在冰箱里的食物”“買六籠包子去新加坡看女兒”的情感故事,品嘗食物承載著的記憶與情愫,咂摸味蕾里藏著的鄉愁。
“在這樣一個智能時代,很多事情的確是可以用機器做,但是手工做出來的那個感覺就是不一樣,這里面是有靈魂的,因為人把感情放進去了。”發起人楊瀾在節目中說。
《新生萬物》在講好非遺故事的同時,以自己的方式表達文化敬意。節目秘密籌劃了一場“富春家宴”,為富春茶社的大師們奉上“擇一事,終一生”的榮譽證書。
如何將可貴的非遺精神發揚光大?又如何讓非遺的“新生”擁有更多的可能?《新生萬物》基于“‘遺產’更應該被看作是‘財富’”的理念,積極發揮文藝節目的橋梁作用,在邀請文化大咖實地探訪、立體解讀、深入挖掘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精萃的基礎上,聯手新銳設計師們攜手打造非遺文創,以專業化和年輕化的雙視角,為非遺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提供智庫式的服務。
首期節目為富春茶點量身定制煥新思路:單霽翔提出建立一個企業博物館,讓大家一走進陳列室,就能對這家有著137年傳承的茶社肅然起敬,也能讓一代代的員工從中感受到榜樣的力量和文化的自豪;設計師胡傳健、于進江以“文化”為創新主題,提出了打造糕點磨具和文創瓷器的創意,他們帶來的不僅是包裝上的新生,還有傳播上的新生。
上一篇
課堂上,石家莊學院注重將非遺技藝與現代設計理念深度融合,鼓勵學生設計開發既保留傳統韻味又契合現代需求的非遺作品,進一步激發學生的非遺傳承熱情。“當非遺走進生活,我越來越發現蘊含在傳統文化中的美。
陳歆彤)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豐富社區居民精神文化生活,近日,南園街道南華社區以民生微實事為基礎,精心策劃并開展“老手藝,新鄰居”非遺系列文化活動。一位參與活動的居民贊嘆道:“年輕時只聽說過這些老手藝,沒想到現在能親手嘗試,既能學知識又能
絨花,這一歷史悠久的民間傳統手工藝在今天又煥發出新的光彩。傳統手工藝品的延續重在守正創新,是將多元文化與工藝相結合。工藝美術是流傳于民間,在競爭、沖突與融合下推動向前的活物,而不應只是被收藏在博物館里,這對傳統手工藝來說無異于抹殺。
共繪傳承夢”主題社會實踐活動,深入文化館,探索黃河流域文化,發掘傳統精髓的神韻魅力。晨光熹微時,“賡織”——守藝人非遺傳承實踐團來到黃河文化館,在展館工作人員的帶領下,同學們有序進入的展館進行參觀。隨后,實踐團順著黃河在東營流過的痕跡先后參
以民俗活動為韻、文旅融合為調、多元產品為拍,端午假期河北文旅奏響了“傳統與潮流共振”的活力樂章。端午假期,全省各地舉辦民俗表演、非遺市集等文化活動1000余場,吸引八方游客前來深度體驗。親子游熱度攀升,文旅融合“點亮”童年。文旅產品供給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