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太原12月17日電 (劉小紅)2022中國非遺面食大會正在進行。中國面食界數名“大咖”17日通過線上線下聯動方式,在中國非遺面食發展傳承峰會上,共同探討中國非遺面食發展傳承之路。
美團華北區公共事務總監楊建偉表示,2020年至2021年進入TOP200的熱門面食品類有蘭州拉面、餃子、重慶小面、杭州小籠包、牛肉面等。2021年,“面食類”相關關鍵詞的搜索量較2020年整體增幅為11%。
“近3年,面食類門店總量持續增加,連鎖品牌商戶數(3家及以上)逐年增加。”楊建偉認為,非遺面食走出去的基礎是標準化、產業化、品牌化,從非遺手藝到產業化發展,守正與創新是非遺傳承人需要平衡的課題。
今年被授予“中國年饃之鄉”的山西霍州,賦予年饃獨特的文化內涵。“作為非遺的霍州年饃,是霍州乃至山西的特殊文化符號。”霍州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史澎介紹,目前,霍州從事年饃生產加工的作坊、企業有120家,2021年年饃產量1200萬公斤,產值近億元人民幣。
在中國餐飲市場,面食類別繁多,品牌林立,如山西刀削面、蘭州牛肉面等,不僅門店遍布中國多個省份,更因獨特的東方風味享譽海外。
當天,中國面食行業非遺項目代表圍繞非遺面食產業化發展路徑與實踐進行經驗分享。
在中國8個省份擁有130余家分店的山西順溜削面董事長鄭宇,在活動現場分享了“順溜”17年的發展史。“過去三年,讓我堅信順溜未來的發展方向,通過快速產業化、連鎖化、標準化,實現規模化和品牌化。”
由一碗面延伸發展到品牌培育、連鎖經營、科研開發、技術培訓、生產加工為一體的蘭州牛肉面產業,快速開拓市場。蘭州牛肉面第四代傳人馬文斌說:“蘭州牛肉面正在實現線上拓展與線下實體經濟、歷史傳承與開拓創新、特色美食與文化旅游相融合。”
陜西春發芽董事長楊忠良認為,對于非遺面食企業來講,堅守傳統的制作工藝與烹飪技法,保持傳統面食文化特色與品質,是走向產業化發展道路的必經之路。(完)
來源:中國新聞網
上一篇
下一篇
那么,什么才算是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一次,考考你:在中國豐富的文化傳統中,有哪些元素可能不包括在這一名錄之內?這種思考不僅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性,也促使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更積極地去探索和保護這些即將被遺忘的文化瑰寶。
高唐老豆腐是山東聊城高唐縣的非遺美食,素有”要長壽,吃豆腐”的說法呢!不管是建水豆腐的古法技藝,還是徽州毛豆腐的別樣風情;無論是高唐老豆腐的皇家典故,還是小蔥拌豆腐的清白品格,每一道豆制品美食背后,都承載著獨特的地方文化和中華民族的智慧結晶
非遺手工制作活動是一項極具文化魅力和創意的活動,它涵蓋了眾多中國傳統工藝和民間藝術的精髓。親手制作香篆,不僅可以感受香道的獨特魅力,還能體驗傳統文化的韻味。腰扇制作:體驗中國傳統工藝的瑰寶,親手制作一把精美的腰扇,感受其獨特魅力。你可以親手
非遺集市作為展示和傳播新疆非遺的重要平臺,能夠進一步推動非遺傳承與發展,讓更多人了解、珍視并參與,共同守護和傳承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吐魯番剪紙非遺傳承人季玉蘭表示參與首屆民間藝術季非遺活動,我感到非常榮幸。
漿面條由此成為中原地區特別是河洛一帶深受百姓喜愛的面食。洛陽漿面條簡稱“漿飯”,其核心元素是發酵而成的酸漿,上等的酸漿湯色乳白,稀稠均勻,酸度適中,口感幽香。漿面條有葷有素,做法多樣。老雒陽面食制作技藝是洛陽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