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廣東再添“世界級”非遺 用非遺文化帶動茶產業發展
制茶師傅演示潮州工夫茶制作技藝 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宋金峪 攝
“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申遺成功,潮州工夫茶藝為重要組成部分
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周欣怡 蟻璐雅 通訊員 粵文旅宣 潮宣
北京時間11月29日晚,我國申報的“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在摩洛哥拉巴特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17屆常會上通過評審,成功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至此,我國共有43個項目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名冊,居世界第一。
記者從廣東省文旅廳了解到,廣東省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潮州工夫茶藝”是本次申報的“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的重要組成部分。至此,廣東擁有的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項目從原來的4項(粵劇、剪紙、中國針灸、皮影戲)上升為5項。
44個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參與
本次入選的“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共涉及15個省(區、市)的44個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堪稱我國歷次人類非遺申報項目中的“體量之最”,涵蓋綠茶、紅茶、烏龍茶、白茶、黑茶、黃茶、再加工茶等傳統制茶技藝和徑山茶宴、趕茶場等相關習俗。
據介紹,“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是有關茶園管理、茶葉采摘、茶的手工制作,以及茶的飲用和分享的知識、技藝和實踐。自古以來,中國人就開始種茶、采茶、制茶和飲茶。制茶師根據當地風土,運用殺青、悶黃、渥堆、萎凋、做青、發酵、窨制等核心技藝,2000多種茶品,供人飲用與分享,并由此形成了不同的習俗,世代傳承,至今貫穿于中國人的日常生活、儀式和節慶活動中。
據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司長王晨陽介紹,我國茶葉的種植面積、從業人群、茶產量及產值均居世界前列。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有著系統的知識體系、廣泛的社會實踐、成熟的傳統技藝、豐富的手工制品,體現了中國人所秉持的謙、和、禮、敬的價值觀,在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記者從文化和旅游部獲悉,為確保該遺產項目的存續力,增強傳承活力,相關社區、群體和個人于2020年12月成立保護工作組,聯合制定了《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五年保護計劃(2021—2025)》,鼓勵傳承人按照傳統方式授徒傳藝,依托中職院校和高等院校培養專門人才,鞏固代際傳承;舉辦保護傳承培訓班,加強能力建設;建立研學基地,編寫普及讀本,開展相關巡展活動,提高青少年的保護意識。同時,通過加強確認和管理、提升建檔水平、開展學術研究、完善保護協作機制、維護實踐場所、組織多種形式的宣傳活動等措施,實施協同保護行動。
潮州工夫茶 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宋金峪 攝
潮州工夫茶藝是中國茶道核心代表
潮州工夫茶是我國的茶文化與地域社會文化相結合的集中體現,其歷史可追溯至宋代,在潮汕文化中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2008年,潮州工夫茶藝被選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據廣東省文旅廳相關負責人介紹,潮州工夫茶藝是中國茶道的核心代表,在中國茶藝中最具代表性,既是一種茶藝,也是一種民俗,是“潮人習尚風雅,舉措高超”的象征。雖然盛行于閩粵港臺地區,但其影響早已遍及全國,遠及海外。
潮州工夫茶的沖泡用茶以烏龍茶類為主,其中尤以潮州單叢最受青睞。“潮州工夫茶是集茶、器、藝、禮為一體的系統。”“潮州工夫茶藝”省級代表性傳承人葉漢鐘介紹,作為中華茶文化的代表之一,潮州工夫茶藝傳承了《陸羽茶經》的核心精髓。“如今,從茶的栽培,到茶葉的制作、加工、沖泡、品飲等,都已刻入潮州人的基因。”
近年來,潮州工夫茶藝在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取得豐碩成果,在全國各地都開設了傳習基地,制定《潮州工夫茶藝技術規程》《潮州工夫茶器四寶》《潮州工夫茶少兒茶藝》等團體標準和地方標準,為潮州工夫茶這種茶習俗的傳承進行標準化,既填補了潮州工夫茶文化的空白,也為國內非遺傳承提供了創新的范本。
葉漢鐘說,他參與編制的《潮州工夫茶藝沖泡技術規程》正式發布后,包括備器、生火、溫壺、納茶、點茶、請茶、聞香等步驟的潮州工夫茶藝21式風靡各地。近年來,葉漢鐘還通過交流出訪,去到韓國、法國、意大利、馬來西亞等國家展示潮州工夫茶藝,讓全世界感受潮州工夫茶文化底蘊。
潮州鳳凰山上的茶葉種植 受訪者供圖
用非遺文化帶動茶產業發展
此次“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入選人類非遺,對拓展人們對茶文化相關知識的認知、堅定中國人民的文化自信有重要意義。同時,“茶文化、茶產業、茶科技”這篇大文章在提供可持續生計、促進鄉村振興,以及推動社會、經濟、環境可持續發展等方面也發揮著積極作用。
葉漢鐘認為:“以文化來推動產業的發展,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工夫茶文化的歷史、人文、民俗能讓人們產生好奇心,人們喜歡上喝茶、泡茶,在享受茶湯的過程中,自然會了解相關文化,自然會產生需求。”
“非物質文化遺產在鄉村振興和文旅融合方面發揮著獨特作用。”廣東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館館員、文化遺產研究院院長張春雷表示,廣東每個市、縣,都有數以百計的非遺項目,且門類眾多、各具特色、精彩紛呈。而文旅融合強調的“民族性、地域性、神秘性、藝術性、多樣性、互動性”等特征,非遺項目均具備。
以潮州茶產業為例,記者了解到,在今年一季度,潮州全市茶葉產量達0.75萬噸,實現產值18.28億元,同比增長20.1%,可謂“一片葉子富了一方百姓”,是潮州最具特色、最具優勢、最具潛力的農業產業之一。
而在全省范圍內,截至今年8月,廣東已創建16個省級茶葉產業現代農業產業園,園內農民收入高于當地平均水平24.6%;建設有35個省級茶葉類專業鎮、256個專業村,帶動農戶10萬余人。
在文旅融合方面,茶產業與旅游產業的結合也起到示范作用。例如,位于潮州市潮安區的鳳凰鎮,不僅是名茶“鳳凰單叢”產地,也是潮汕地區的旅游勝地;位于梅州市梅縣區雁洋鎮的雁南飛茶田景區,為粵東第一家4A級旅游景區,現已升級為融茶葉生產、園林綠化、旅游觀光、休閑度假于一體的5A級旅游景區,不斷吸引來自四面八方的游客。
編輯:鄔嘉宏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責任編輯:
下一篇
而今,這一獨特的藝術形式已經走進了大學課堂,成為引領潮流的新風尚。圖為11月29日,蘭州資源環境職業技術大學民族工藝學院大學生在一起學習蛋雕技藝。在大學校園里,蛋雕藝術以其獨特的魅力吸引著越來越多的學生。更多年輕人也開始學習和傳承這種小眾而
漿面條由此成為中原地區特別是河洛一帶深受百姓喜愛的面食。洛陽漿面條簡稱“漿飯”,其核心元素是發酵而成的酸漿,上等的酸漿湯色乳白,稀稠均勻,酸度適中,口感幽香。漿面條有葷有素,做法多樣。老雒陽面食制作技藝是洛陽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全國多地依托文化館、非遺傳習所或在景區、街區等組織非遺市集、展演展示等活動,讓“老技藝”與“新玩法”碰撞出別樣精彩。在此舉辦的陜西省首屆“守藝人”傳統手工技藝非遺大展上,鳳翔木版年畫、安塞剪紙等55個三秦底蘊濃郁的非遺項目集中亮相,為人們呈
閆強表示,非遺技藝要守正創新,要傳承和保護的是文化,對于非遺技藝的形式、內容的創新,并不會改變其本質,非遺傳承人的使命就是要讓非遺從生活中來,再到生活中去。
第三期為大家介紹煙臺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膠東花餑餑習俗代表性傳承人曲麗榮,了解她與花餑餑結緣、傳承的故事。作為土生土長的龍口人,這座好人之城孕育的民俗基因,給了曲麗榮一個癡迷大半生的愛好。因為結緣花餑餑,曲麗榮有著和大家不一樣的精神風貌,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