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面塑非遺傳承人陳中前:非遺歷久彌新 傳承綿延不絕
非遺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工藝,更是融入了我們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和歷史,非遺的內涵與精神才是薪火永傳的根基。今天我們就帶大家認識一位非遺傳承人陳中前,他用半生的面塑手藝融入時代特色與時代精神,讓非遺工藝技術走出了另一條傳承的道路。
走進學校授課 傳承綿延不絕
“把白色的黏土壓扁……”記者見到陳中前時,他正在為學生講解如何用黏土捏出人物、花鳥等藝術品。今年已經75歲的他是射洪市多所小學校的面塑課老師,在他的耐心講解下,一個個生動形象的面塑藝術品在學生們的手中呈現了出來。
在學生們的心中,陳中前是老師,更是慈祥的爺爺。在陳中前上課的教室里,擺滿了各種各樣的作品,這些作品有些是陳中前親手制作,有些是學生們創作的。這些作品曾跟隨陳中前參加了文化旅游節、非遺項目展出等活動,獲得了不少榮譽。如果說面塑是陳中前半生的執著追求,那走進學校就是陳中前將非遺這項技術進行傳承的一種方式,他從30多歲到75歲期間,一直在從事面塑創作和傳授,這樣的執著精神伴隨了他半生的時光。陳中前告訴記者,他目前最大的心愿就是把這門傳統手藝傳承下去。
走進學校授課 傳承綿延不絕
陳中前與面塑結緣,源于上世紀80年代。一次偶然的機會,陳中前接觸到了面塑,帶著好奇,陳中前學習并鉆研了這門技術。
“以前我喜歡用泥巴捏小人,后來我到射洪來玩,就看到有人用面粉捏的人物,我就站在旁邊學習。”說起第一次接觸面塑,陳中前就陷入了深深的回憶中。
學到了面塑技藝后,陳中前就帶著自己的作品走街串巷,后來,他的這門手藝被學校老師發現,于是上世紀90年代,他就走進了學校開始傳授這門技術。2013年,陳中前成為了射洪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
隨著時代的發展,面塑的材料也發生著改變,從以前的面塑到后來的橡皮泥,甚至到現在的黏土,一個個黏土在陳中前的手中舞蹈,精美的藝術品隨之產生。他的兒媳婦也學習了這門技術,和他一樣也成為了學校的課后輔導老師,將這門非遺技術一代代傳承下去。
陳中前老人由喜愛到熱衷,對于面塑未來的命運,他也有自己的看法:面塑技藝發展必須保留傳統文化,同時也要接納新鮮事物;既要保留傳統古典的泥塑、面塑技藝,同時也要融入新的橡皮泥等原材料。
“我現在就不用面粉,也不用橡皮泥了,黏土更方便,它不裂口,干了過后還能保存很多年都不會爛?!标愔星斑呎f邊向我們展示著他的作品,黏土制作的作品摔在地上也不會壞。
2010年,陳中前帶著作品參加了在成都舉辦的第三屆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節;2013年4月,陳中前的橡皮泥塑被列入第三批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20年8月25日,陳中前參加了“四川技能大賽.第四屆遂州技能人才暨遂寧市第八屆農民工技能大賽”;2011年5月19日,陳中前參加了中國成都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節……各種各樣的榮譽沒有讓陳中前停下創作的腳步,在他的家人看來,這是陳中前一生都要堅持走下去的路。陳中前表示,能夠將這門技術傳承下去,他已經非常滿足了。
—END—
來源 | 全景遂寧
點個在看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責任編輯:
重慶潼南非遺為了記錄這一溫馨、祥和、充滿傳統韻味的時刻,上游新聞誠邀各位攝影愛好者參加“鏡里年味——2025春節攝影作品展”,用鏡頭捕捉那些獨屬于春節的瞬間,共同繪制一幅幅生動的新春畫卷。上游新聞期待您的精彩作品,共同見證一個充滿年味的春節
此次展覽由深圳職業技術大學、粵港澳大灣區文旅融合創新發展研究中心、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基地主辦,由深圳市宣傳文化發展專項資金資助、深圳職業技術大學教育基金會支持,邀請了全國20余所職業院校參展。
”今(25)日,蜀繡傳承人閆永霞在由重慶市婦聯主辦的“巴渝巧姐”沙坪壩區專場非遺手工作品展主題活動上向市民免費教授刺繡技巧。在現場,沙坪壩區紅巖巧姐手工藝作品現場展示區充滿了獨居沙區特色的手工藝作品,磁器口街道剪紙、捏面人、書畫,石井坡街道
按照“百項千件”創意作品展賽基本架構,立足“能展盡展、宜賽盡賽”原則,組織區內傳統技藝、傳統美術等方面非遺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開展非遺作品創意制作和參賽展銷活動,共推選202名非遺傳承人、347件作品參賽。
1、其中布貼畫非遺,有許多非遺課,剪紙葫蘆畫繩結泥塑面塑空竹等空竹我學會布貼畫非遺了“猴子爬桿”我編的“繩結筆”還獲了獎布貼畫我做了24節氣的“大暑” 皮影戲我百看不厭,皮影戲講的是一個誠實的小孩的故事,老師還讓我們自己來操控布貼畫非遺;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