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人民日報客戶端
近日,從化區認定了廣州市首家非遺工坊——百匠園非遺工坊,這是廣州市非遺助力鄉村振興、鞏固脫貧成果的鮮活成果,體現了廣州扎實做好非遺系統性保護的生動實踐。
百匠園非遺工坊位于從化區江埔街下羅村羅洞小鎮,占地面積12000平方米,總建筑面積為30000平方米,包含接待中心、展覽區、停車場、體驗空間、會務、培訓室、舞臺、餐廳、宿舍等功能布局。百匠園依托廣州市、尤其是從化區近50個非遺代表性項目,引入部分外省市非遺項目,并廣泛引進全市乃至全國各地非遺傳承人,以文化產業發展為主導,對技藝進行融合創新,對產業進行補短加長,打造以弘揚民間工藝和非遺為目的,融文化教育、產品開發、會務展覽、休閑旅游、特色研學、實訓實操、配套服務為一體的文旅新業態文化產業園。
百匠園廣樂府
目前,百匠園已創造就業崗位1000多個,帶動當地村民100多人就近就業,充分帶動周邊了其他相關業態,提升了區域內農民收入;開發了木雕、陶藝、烙畫、古琴、石雕、植物染、刺繡、竹編、石磬樂器、古塤樂器、洞簫、面塑、水族舞、百花米酒釀造、醒獅等數十種非遺研學課程,促進了非遺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近年來,獲得了廣州市文化產業園區、廣州市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廣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基地、中國最美文藝志愿服務社區、廣州市從化區巾幗創業基地等三十多個資質或榮譽稱號。
小學生非遺研學活動
非遺工坊是指依托非遺代表性項目或傳統手工藝,開展非遺保護傳承,帶動當地人群就地就近就業的各類經營主體和生產加工點。
2018年,國家文旅部先后發布了《文化和旅游部辦公廳關于大力振興貧困地區傳統工藝助力精準扶貧的通知》《文化和旅游部辦公廳國務院扶貧辦綜合司關于支持設立非遺扶貧就業工坊的通知》,并確定了第一批“非遺+扶貧”重點支持地區,支持設立非遺扶貧就業工坊。
2021年12月,文化和旅游部辦公廳、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辦公廳、國家鄉村振興局綜合司印發《關于持續推動非遺工坊建設助力鄉村振興的通知》,明確脫貧攻堅任務完成后,非遺扶貧就業工坊更名為非遺工坊,發揮帶動就業、鞏固脫貧成果、助力鄉村振興的作用。
2022年7月,廣東省文化和旅游廳、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省鄉村振興局聯合下發關于開展非遺工坊建設助力鄉村振興的通知,廣東省正式開始全面開展非遺工坊建設工作。非遺工坊從初期的一種創新性扶貧模式,逐步轉化為助力“非遺+旅游”“非遺+農業”“非遺+產業”等“非遺+”新業態發展的重要路徑之一。
木偶戲表演活動
為響應國家、廣東省關于非遺工坊的各項文件精神,更好發揮廣州市首家非遺工坊的示范帶動作用,近期,在廣州市文化廣電旅游局指導下,從化區文化廣電旅游體育局牽頭,聯合區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鄉村振興局加快對羅洞小鎮百匠園進行非遺工坊申報的認定、公示、確認,認定羅洞小鎮百匠園為百匠園非遺工坊。
羅洞小鎮百匠園以此創建非遺工坊成功的契機,努力推進文化產業發展和促進鄉村振興。
一是整合優勢資源,打造特色文旅業態。百匠園非遺工坊在各級政府部門的指導支持下,充分利用從化當地文化、旅游和農業資源,以非遺傳承、院校專業對接產業的技能提升教育和文化賦能的新業態旅游為產業抓手,盤活鄉村各類閑置資產,利用從化優勢的環境空間和人力資源,吸引全國各地能工巧匠、非遺傳承人聚集,帶動當地村民就地轉化為工坊產業工人,并帶動周邊民宿、餐飲、農產品銷售等多種產業共同發展,形成特色文化旅游業態,為廣州文旅市場提供更多的選擇,游客來到羅洞工匠小鎮可以吃、玩、住、帶貨,游客量每年達約20萬人次。
二是多方合作聯動,實現共建共贏共享。建立村企利益聯結機制,盤活鄉村閑置資源,如舊小學、糧倉、農房等,以點連線帶片。建立起以政府為主導,企業市場化運行,村民村集體提供資源,高等院校提供技術支持,行業協會制定標準,能工巧匠參與的六方共建共贏共享的發展模式,使產業可持續發展。
三是聚集非遺人才,搭建協同發展平臺。通過產業的科學規劃,利用特有基礎資源和國家鄉村振興的好政策,創建好模式,搭建大平臺。引入大批非遺傳承人和工匠人才及關聯企業進駐鄉村,推進鄉村產業發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依托外來資本和人才進駐,推動鄉村技術力量不斷提升,挖掘和傳承好本地歷史文化,大力推進“四邊”綠化,在山邊、路邊、村邊、水邊以及房前屋后,打造好生態環境,因地制宜打造大師工坊等,吸引工匠人才進駐,與村民創建共建共享小院,改變鄉村產業結構,為鄉村產業發展注入新血液。
至此,中國已擁有52處世界遺產。此次鼓浪嶼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地遺產構成要素包括:世界多元文化聚居在鼓浪嶼,使得鼓浪嶼的建筑特色和風格體現了中國、東南亞和歐洲建筑與文化價值觀的交融。中華文化是農耕文化,講究鄉土,對海洋文化卻一直重視不夠。因此,
那么,什么才算是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一次,考考你:在中國豐富的文化傳統中,有哪些元素可能不包括在這一名錄之內?這種思考不僅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性,也促使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更積極地去探索和保護這些即將被遺忘的文化瑰寶。
何山)近日,由中國文物學會、中國文物報社主辦的“2021全國十佳文化遺產旅游案例推介活動”終評會在京召開。15名專家組成終評委員會投票選出“2021全國十佳文化遺產旅游案例”和“2021全國文化遺產旅游優秀案例”。其中,河南博物院“失傳的寶
《我與我身邊的文化遺產》《我們是文化傳承人》大家紛紛表示,此次演講比賽不僅豐富了校園文化生活,增強了青少年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使命感和責任感,更借助演講和講述的形式,不斷去提升學生的審美情趣和交流表達能力。
白孔雀藝術世界非遺市集開張,市民在挑選工藝品。通過整合非遺技藝、藝術展覽和創意市集等多元化業態,白孔雀呈現出聚集效應,不僅吸引著越來越多的藝術家、藝術創新工作室和公眾的目光,也逐漸成為京城文化消費新熱點。白孔雀藝術世界從傳統的老式商場轉型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