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非遺“廣州泥塑”,“鐫刻”家國情懷
近日,“藝‘塑’人生——萬兆泉雕塑作品研究展”在嶺南美術館拉開帷幕,展期至12月18日。
萬兆泉1944年出生,廣東東莞虎門人,師承劉保東,是一名雕塑藝術家,又是廣東省首屆民間文化技藝大師、“廣州泥塑”非遺第四代傳承人。他擅長雕塑、古建筑、磚雕、灰塑、陶塑的修復等,對嶺南文化遺產頗有研究。他的雕塑作品融西洋雕塑和中國泥塑技藝于一體,充分發揮泥塑的特性,將民間藝術的優勢發揮得淋漓盡致。
萬兆泉作為“廣州泥塑”非遺第四代傳承人,深入泥塑藝術研究,幾十年如一日,創作了無數鮮活、動人、深入人心的雕塑作品。其作品寫實為形,寫意為神,形象活潑,手法簡練到位,具有高度的藝術價值。
萬兆泉也是一位具有強烈的家國情懷和社會責任感的藝術家,曾多次參與重大歷史題材美術創作,如八一南昌起義紀念塔大型浮雕,廣州英雄廣場的《蘇兆征》大型雕塑,廣州銀河革命烈士陵園大型浮雕《為了和平》等,作品多次入選重要展覽,曾獲得第一屆文學藝術紅棉獎、傳承廣州文化的100雙手稱號、全國70件城市雕塑優秀作品之一等榮譽。
萬兆泉也是一位熱愛家鄉,專注于南粵故園風土人情的藝術家。20世紀90年代起,他以廣東百年風情為主題,創作了大批極具嶺南特色,且韻味十足的城市雕塑作品,飽含著他對昔日嶺南風貌的回憶和如今城市生活的新趣。
近年來,廣東文藝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創作出一批又一批膾炙人口的優秀文藝作品,塑造了一批又一批經典藝術形象。萬兆泉正是這些豪情壯志的藝術家中的一員,他始終秉持著“藝術來源于生活,文藝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于人間煙火處,彰顯道義和擔當。
立足本土,面向全國,梳理本地美術發展脈絡是嶺南美術館的一項重要學術工作。嶺南美術館希望于通過這一系列本土美術名家個案研究、捐贈活動和展覽,傳承文脈,鼓舞正能量,倡導更多的藝術家、社會人士關注文化藝術事業,支持文化建設。
文/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 李巧蓉
編輯/喬穎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責任編輯:
重慶潼南非遺為了記錄這一溫馨、祥和、充滿傳統韻味的時刻,上游新聞誠邀各位攝影愛好者參加“鏡里年味——2025春節攝影作品展”,用鏡頭捕捉那些獨屬于春節的瞬間,共同繪制一幅幅生動的新春畫卷。上游新聞期待您的精彩作品,共同見證一個充滿年味的春節
廣東的陽江風箏是“南鷂”中最具代表性的風箏,于2006年被列入首批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也是嶺南文化代表之一。在風箏文化氛圍濃厚的陽江沙扒鎮,民間就有不少的風箏制作高手,他們通過純手工制作風箏,為陽江風箏這個特色文化增色添彩。梁世官,陽
為了進一步宣傳和傳承皖南紫砂雕塑非物質文化遺產,日前,一場別開生面的非遺公益課堂走進誓節鎮,讓孩子們近距離接觸非遺文化。文化站負責人表示:“我們期待有更多這樣的非遺公益課堂走進鄉村,讓非遺技藝真正走進人們的生活,成為我們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和
廣州市級剪紙非遺代表性傳承人、著名工藝美術大師韓艷把自己編著出版的廣東省首本剪紙歷史著作《廣州剪紙非遺史》現場捐贈給了海珠區全區的中小學校和文化單位。廣州剪紙是嶺南文化藝術瑰寶,是廣東傳統工藝美術廣東剪紙的主要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