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工匠匯·2019年上海工匠|袁野:非遺大師“潛伏”閔行
工匠匯·2019年上海工匠|袁野:非遺大師“潛伏”閔行
袁野,1992年大學畢業后被分配到廣東的一個博物館工作,就是在那里,他開始了與紫砂的不解之緣。也正是在那里,他第一次知道,原來經過窯變產生的黑紫砂,不僅是專供皇家的特殊貢品,有著文化層面的意義,更因為其材質發生了物理性質方面的突變,而有著實際使用方面的現實意義。
然而,黑紫砂燒制技藝卻突然在清乾隆后期絕跡于世。來到上海的幾年間,袁野無比醉心于黑紫砂燒制技藝,而這也促使他來到杭州中國美院,邊讀研邊試圖“復活”黑紫砂。于是,2008年,在宜興丁山郊外的一個山坳里,袁野開始了他與黑紫砂的“愛情馬拉松”。而這一年,也是他正式將家安在閔行的第一年。從此,為了他深愛的黑紫砂,他開始了上海、杭州、宜興的三城記。
數年辛苦,終于奇跡發生了。在2015年某次開窯的瞬間,袁野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習慣了整窯整窯“廢品”的他,竟然看到了滿滿一窯的黑紫砂。欣喜之余,他趕緊在腦海中復盤了此前的材質配比和燒制過程,并按照這一配比和流程再燒了一窯。又是一窯黑紫砂!袁野迫不及待地將好消息告訴始終支持他的妻子:我成功了!盡管如此,黑紫砂依舊是“難以馴服”的。如今,技術嫻熟的袁野在燒制黑紫砂的過程中,也只能保證90%的成功率。而迄今為止,讓袁野滿意的作品也就是300余件。
一壺茶2個月不會腐敗
黑紫砂是指明清時期宜興窯場在燒造紫砂壺時偶然得到的一種高溫黑色紫砂器,不僅外表呈黝黑色,而且胎體斷面也漆黑。明清二代,黑紫砂器均進貢皇家供宮廷使用。
在故宮博物院收藏的35萬多件古代陶瓷器中,有將近400件宜興紫砂器,黑紫砂更是其中的珍品。
今年5月,故宮出版社出版發行了袁野的黑紫砂新書《砂壺尚黑—袁野黑紫砂器作品集》,此書融匯了袁野十年來創作的180余件黑紫砂精品,涵蓋了茗壺、花器、香器等多個品類。書中,故宮專家們從不同角度對紫砂文化脈絡進行闡述,完整梳理黑紫砂重現人間所承載的文化內涵、歷史意義。2017年,黑紫砂成功列入上海閔行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家門口隨手挖土燒成黑陶
雖說前段時間袁野的一件黑紫砂作品被保利拍賣拍到了18萬元的高價,但在袁野的工作室里,各種珍貴的黑紫砂隨處可見,足見主人絲毫未將其價值放在心上。黑紫砂就是平時招待朋友喝茶用的茶壺而已。
而與黑紫砂相映成趣的則是一個個造型古樸的黑陶。這些黑陶的來歷則與閔行更有淵源了。袁野隨手燒制的這些黑陶其實也并不普通,它們與不遠處的馬橋文化遺址出土的黑陶同出一源,也具有極其珍貴的歷史文化價值。
今天,頭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上海工匠”等多個光環的袁野依舊平凡得像個路人,雙手的指甲縫里還留有紫砂泥的印記,而手掌上也少不了他平時作畫、書法時留下的墨跡。
但正是這樣一位低調到無聲的大師,最大的愿望就是去學校給孩子們上上免費的非遺課。他說,非遺不僅是一種技藝,更是一種文化,如果文化在我們這里斷了,我們該是怎樣的民族罪人啊。此外,袁野還有另一個小小的夢想,就是能辦一個黑紫砂博物館,讓這門技藝可以永遠流傳下去。
(原載于2019年11月26日上海市閔行區總工會微信公眾號“閔行工會”)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責任編輯:
匠心傳承,非遺技藝點亮消防夢從第一天的勞動技能實踐,到2天1夜的恐龍谷奇妙探險之旅,再到與非遺大師面對面學習傳統技藝……4天來,56名小小消防員用優異的表現,贏得了“優秀小學員”稱號,而這個暑期檔最受歡迎的消防夏令營,也收獲了小學員和家長們
第六屆上海(冬季)國際珠寶首飾展覽會即將在上海展覽中心拉開帷幕,記者得悉,本屆展覽會現場將展出傳承千年的皇家工藝展品——花絲鑲嵌。近兩年來“東方元素”、“中國風”的興盛,為花絲鑲嵌帶來了新的發展空間,無論從收藏還是配飾都有著豐厚的價值。
10月1日至8日,“2020天地世界音樂節”薈萃國內頂尖非遺音樂大師,引入“國潮”音樂元素,從上海輻射全國,文商結合為受眾帶來高品質藝術體驗。
為了進一步宣傳和傳承皖南紫砂雕塑非物質文化遺產,日前,一場別開生面的非遺公益課堂走進誓節鎮,讓孩子們近距離接觸非遺文化。文化站負責人表示:“我們期待有更多這樣的非遺公益課堂走進鄉村,讓非遺技藝真正走進人們的生活,成為我們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