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太原1月15日電(記者 楊杰英)如何讓厚重的歷史變得更活潑有趣、時尚多元?讓非遺文化更好地傳承發展,綻放出時代光彩?正在進行的山西兩會上,代表委員們紛紛建言獻策,數字化轉型、多元化傳承、可持續發展成為激發山西非遺文化活力的“關鍵詞”。
絳州鼓樂、晉南嗩吶、皮影戲、面塑、剪紙……山西非遺家底豐厚,數量位居全國前列。近年來,山西在挖掘非遺項目內涵、講好非遺背后故事、傳承非遺項目基因等方面進行積極探索。但隨著時代變革和現代科技的推陳出新,非遺文化的傳承和保護面臨的壓力也日益劇增。
為此,山西省人大代表、民革山西省委會專職副主委李潤建議,以山西優秀非遺項目為基礎,建立數字化信息平臺,讓數字化技術為沉浸式展覽和傳承體驗提供發展空間,更好地服務非物質文化和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匯聚力量。
“要使人能夠隨時隨地了解非遺文化,推動非遺‘智能+’的傳承。”李潤建議,依托大數據技術,打造非遺數字館;以人工智能技術為基礎,實現民間傳統文化資源的全實景高清展示,提升非遺文化項目的吸引力;出臺措施鼓勵非遺和數字化融合,推動山西非遺產業數字化轉型,促進非遺文化和產業繁榮發展。
山西省政協委員、長治市襄垣縣政協主席侯慧萍建議,非遺文化要擴展現有的傳承方式,實現多種傳承形式共同發展;要借鑒優秀非遺傳承的成功案例,推進可持續發展;要創新非遺文創產品,讓非遺更好地適應現代化的市場發展。
“傳播是更好的傳承。”侯慧萍認為,要創新傳播方式,建設非遺文化傳播鏈,擴大非遺的影響力。與此同時,可建立非遺新媒體傳播數據模型,為分析傳播形式提供數據支撐。
山西省人大代表、臨縣政協副主席、臨縣一中副校長馮立新與山西省人大代表、臨縣林業和草原發展中心正高級工程師張繩順聯名建議,在義務教育階段學校開設非遺文化傳承課程,能開闊學生視野,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和愛好興趣,同時還能讓本土非遺文化更好地傳承創新。
他們認為,從另一層面落實“雙減”政策,實現“雙減”和“非遺文化傳承”雙贏的培養目標,真正讓非遺文化傳承后繼有人,代代相傳。
“傳承非遺文化,關鍵在于教育。”與上述兩會代表一樣,山西省人大代表、平遙古城景區管理有限公司講解員張霄云也提出“在中小學校增設‘非遺課堂’”的建議。
她表示,教育部門可根據各級各類學校實際選擇合適的非遺項目,增設“非遺課堂”,加大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習內容比重,同時支持代表性傳承人參與學校授課。(完)
上一篇
下一篇
白孔雀藝術世界非遺市集開張,市民在挑選工藝品。通過整合非遺技藝、藝術展覽和創意市集等多元化業態,白孔雀呈現出聚集效應,不僅吸引著越來越多的藝術家、藝術創新工作室和公眾的目光,也逐漸成為京城文化消費新熱點。白孔雀藝術世界從傳統的老式商場轉型為
此次走訪不僅是一次非遺文化探索的實踐,更是一場傳統藝術與現代設計的對話。藝術學院動畫教研室將繼續深化動畫專業教學設計與非遺文化的合作,探索傳統文化與動畫數字藝術的創新結合,為河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發展注入新活力。
2024年12月4日,盤點“春節——中國人慶祝傳統新年的非遺社會實踐”成功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乙巳春節是版春申遺后的首個春節,讓我們一起盤點首個“非遺版”春節里的節里非遺年味。此次巡演活動不僅展示了豐富的地方民
2019臨沂民俗非遺文化廟會,將于12月6日盛大開幕,屆時會有民俗表演,抖音歌舞秀,漢服旗袍秀、舞龍舞獅以及民俗小吃空降現場,出示此文,門票免費送,10萬逛吃劵全城派送.文中有驚喜~2019臨沂首個民俗非遺文化廟會讓我們開啟臨沂民俗非遺文化
2023年10月11日晚,商學院杜永紅教授在2128多媒體大教室舉辦了以“數字時代下非遺文化傳承與傳播”為主題的講座,旨在探討在數字時代背景下,如何結合新媒體更好地傳承和傳播非物質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