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非遺展覽、非遺市集上,常常會看到許多站在展位或者產品前愛不釋手卻踟躕不決的身影。“這塊繡片繡得太精美了。”“這個景泰藍的花瓶太好看了。”……他們說,他們是“真心很喜歡”,但遲遲不肯“掃碼支付”的原因主要是不知道買回家后擺在哪兒、做什么用。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在供需雙方的雙向驅動和來自于政府、企業和學界的支持下,原本單打獨斗的非遺傳承人獲得了設計的助力,非遺產品特別是傳統工藝類的產品開始變得更有設計感、更符合大眾品位,甚至吸引了很多商業平臺的關注,構建了生產銷售的鏈條。就這樣,非遺產品開始悄然走進人們的日常生活,但這只是第一步。
人們常說,傳承人手中的非遺作品傳承和凝結的是民族的文化精神,蘊含著值得被稱道的中國故事。而要將這些故事講得精彩,前提和重心是先把作品做精。這就要求非遺與設計的融合探索不斷深化,畢竟淺嘗輒止無法解決實際面臨的多重問題。
前不久,由寶馬攜手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為新中國成立70周年獻禮車型——新寶馬7系華彩輝耀典藏版在京展出。刺繡、螺鈿、大漆、制瓷等多項非遺技藝在設計的引領和統籌下應用于汽車的外部標志、內部扶手和其他裝飾等多個構件中,呈現和傳遞出一種典雅、內斂的東方意境。
這不是一次簡單的非遺嫁接,也不是某種實驗性的非遺跨界,因為這種應用對于非遺技藝的融入要求更高。一方面技藝之間要做到珠聯璧合,另一方面要與作為載體的汽車設計相得益彰,而更為重要的是最終呈現的作品要經得起工業標準的質量檢驗。帶領設計團隊進行此次具體實施的清華美院工業設計系教授張雷舉例:“繡在汽車安全帶上的蘇繡部分,要想通過汽車標準化質量檢驗,就需要刺繡傳承人保證繡的每一針的拉力都是完全一致的,可以想見難度之大。”
盡管高難度的工藝介入和嚴格的品控把關都意味著這樣的產品終究無法量產,但設計師、傳承人團隊耗時一年之久,歷經反復溝通、對作品不斷打磨、進行了成百上千次的嘗試,顯然也不是為了作秀或簡單地輸出某種概念。清華美院黨委書記馬賽說,這次的合作給予了國內設計師一次非常寶貴的實踐機會,讓他們去思考和嘗試如何將傳統技藝融入現代科技,怎樣用依托非遺的設計講好中國故事,這對于設計師思維的訓練和促進他們對中華傳統文化的理解都有非常大的作用。
華晨寶馬汽車有限公司副總裁楊美虹將這次的合作視為是跨國品牌講好中國故事的生動詮釋。她說:“把中國的匠心和德國的工匠精神結合在一起,讓東方美學和中華傳統文化體現在高科技產品中、巧妙地植入我們的核心業務里,這是一個突破,未來我們還會有更多這方面的探索。”
人們常說,設計為非遺融入當代生活打開了一扇窗,然而非遺的價值、包容度和社會關注度又何嘗不是為設計、科技、商業的創新思維推開了一扇門。未來幾方將攜手同行非遺與設計如何相互促進,或許在互相了解、互相尊重的前提下,才能將傳承的步伐走得更穩健,把非遺的故事訴說得更動聽。(王學思)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李茜認為,中國傳統民俗手工藝品不只講究用,更講究情,每一件物品都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例如,女紅被稱為母親的藝術,它們不僅美在外在,更美在內涵,每一個花紋都經過奇思妙想,每一針一線都經過手的溫度,每一件成品都飽含著濃濃的親情,“這也是中國
據中國工藝美術協會副秘書長侯惠哲介紹,現在工藝美術行業分為傳統手工藝品和現代工藝品生產兩大類。普查報告顯示,我國現共有省級以上工藝美術大師1787人,其中中國工藝美術大師365人。一邊是現代設計藝術專業的擴招與相對過剩,一邊是工藝美術專業的
中國44項非遺名錄144項榮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名錄的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熠熠生輝。昆曲,2001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古琴藝術,2008年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
近年來,隨著中國傳統文化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尤其是在中高考中的體現,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逐漸走入大眾的視野。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僅僅是文物和藝術,它們更是承載著民族情感和歷史記憶的生動體現。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還在積極應對現代化的挑戰。
我國歷史悠久,非物質文化遺產豐厚,作為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體現著中國智慧,承載著中國價值,凝聚著中國精神,它所蘊含的獨特民族精神和豐富的文化內涵,散發著中華民族文化的獨特魅力。截至目前,我國共有42個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