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中國新聞網】;
中新社蘭州1月9日電 (丁思 閆姣)“要把非遺的活態性、生態性、漸變性、傳承性等特征存儲下來,不是錄音、圖片、錄像那么簡單的事情;而是要通過數字化方式進行編碼再解碼將非遺轉換、再現、復原,變成可以共享、再生的數字形態。”甘肅省社會科學院決策咨詢研究所研究員魏學宏9日表示,對非遺的數字化保護,不僅要尊重和保護非遺的原始形態,更要使其獲得更為長久的“生命”。
自古以來,甘肅就是絲綢之路上文化交流的橋梁和藝術匯集融合的重鎮,也有絲綢之路黃金段的美名。
截至2020年5月,甘肅省政府先后公布了四批共493項省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國務院公布為國家級的非遺代表性項目有68項,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有花兒(民歌)、環縣道情皮影戲、格薩爾3個項目。全省已認定的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國家級68名、省級617名。
“這些項目和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涵蓋了甘肅傳統文學、音樂、美術等各個門類,承載著甘肅厚重的歷史文化,也構成了甘肅文化特有的魅力?!蔽簩W宏說,做好非遺的數字化保護,就要建設甘肅非遺的基本信息資源數據庫,最大限度避免因傳承人離世、缺乏而導致的斷代風險,有利于地方非遺文化共享和傳播推廣。
2016年,甘肅啟動非遺數字化工程,借助音頻、視頻、圖片等數字化技術實現非遺保護與傳承。2020年,甘肅省文旅廳與騰訊云合作建設非物質文化遺產大數據平臺,致力于建立甘肅省非遺標準目錄,建構統一的非遺數字化管理展示平臺。
甘肅非遺共包括16類,品種豐富。魏學宏建議,構建數字博物館是做好非遺特色資源建設的新形式,通過互聯網為受眾提供數字化展示、教育和研究等各種服務;還可以運用3D技術展示非遺項目,讓觀者有身臨其境之感,實現文化資源的多元應用和再生。
“利用互聯網讓更多年輕人愛上‘非遺’?!备拭C省社會科學院雜志社副研究員巨虹說,要充分利用直播、短視頻等互聯網資源,通過“直播+非遺”的新媒體形式,促進傳統文化與現實生活的深入融合,讓傳統成為時尚,也讓更多年輕人對傳統民間藝術有興趣,讓他們愛上“非遺”,最終加入保護、傳承、弘揚非遺的隊伍。(完)
下一篇
關于征集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公告征集韶山市級非遺項目,旨在加強韶山非遺保護工作,促進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增強文化自信,為建設文化強國、紅色韶山貢獻力量。我們鼓勵各類具有韶山地域特色、民族特色和歷史價值的非遺項目積極申報。
記者周茜報道:近日,江西省公布了第五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名錄分為九大類別,共72個項目。為弘揚江西優秀傳統文化,省文化廳2016年啟動了第五批全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的申報工作。
韓靜)6月6日,衡水市景縣景州塔文化廣場上熱鬧非凡,當地舉辦的“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非遺宣傳展示暨端午粽飄香活動吸引了眾多居民參與,大家品非遺、看演出,沉浸式享受一場文化盛宴。并將非遺與旅游發展、鄉村振興相結合,打造了一批非遺旅游、研學產品和
1月10日,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廳在平遙古城舉辦2025山西省“非遺賀新春”推廣活動,活動發布了《山西春節民俗非遺圖鑒》,數百項“山西非遺賀新春”系列活動,將為游客帶來一個體驗感十足的“非遺春節”。《山西春節民俗非遺圖鑒》發布活動發布了《山西春
季亞群作為非遺手工布藝傳承人,將工作室搬入金企(北京)科技集團河北省殘疾人新業態就業創業服務基地,手把手教授聽障學員技藝。非遺布藝助殘項目不僅為殘疾人提供生計,更重塑其社會角色。